7月18日,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李楠對外宣布離職,引發(fā)外界熱議。而這只是此次魅族離職潮的一波高潮。多位魅族員工告知紅星新聞,今年6月開始魅族正在進行新一輪裁員,其中營銷線下是重災區(qū)。這與此前李楠負責的市場營銷業(yè)務也恰好對應。
事實上,裁員已經成為魅族近幾年的“常規(guī)動作”。據(jù)公開消息顯示,2016年魅族裁員5%,2017年再次裁員10%,超1000人離職;2018年魅族裁員25%……據(jù)魅族內部人士透露,今年這一比例超過30%,最后留下的大概千人左右。
還有魅族內部人士向紅星新聞記者如此表達:公司現(xiàn)在確實很困難。如今5G來臨,魅族能否把握住機會逆風翻盤,還是個未知數(shù)。
連續(xù)數(shù)年裁員
沒有通知、沒有文件,各個部門約談之后走人。這是小吳和同事們意料之中的離職步驟?!斑@幾年魅族銷量一直下滑,沒有利潤支撐,養(yǎng)不了人?!毙呛芴谷弧?/p>
在這里工作四年,小吳見慣了同事們的來來走走?!拔业谨茸宓臅r候是3900號人,現(xiàn)在1500不到。”特別是近幾年,小吳認為裁員已是“常態(tài)”:每年裁兩次,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小吳還透露,此次裁員預計到8月底結束,然后年底繼續(xù)。
魅族每年裁員情況在圈內也不是秘密。除了常見報端外,一些知名數(shù)碼博主也經常公布他們了解到的“小道消息”。7月底,就有數(shù)碼博主爆料:魅族還在裁員,洪漢生也離職去別廠了。
洪漢生是魅族工程師,微博名為“講真話的洪漢生”, 因其風趣幽默,樂于解答關于魅族手機的疑問,還經常分享研發(fā)背后的故事,被網友們所喜愛。除一些高管外,他也算知名度較高的魅族員工。
多名魅族員工向記者證實了洪漢生的離職,“釘釘里已經沒他名字了?!痹诤芏嗑W友看來,這似乎是魅族人才加速流失的又一例證。不過小吳向記者表述,此次裁員對于研發(fā)部門來說相對好些,營銷線下才是“重災區(qū)”。
“人多的時候,我手下30多個人?!彪x職前小吳是省區(qū)基層領導,各省都包括市場、渠道、零售、活動、培訓等多個崗位,但這次裁員后,他透露各省只留一兩人,省區(qū)經理和渠道經理都被裁掉,有的省份已經是“空城”,如西北、西南地區(qū),這些就靠相鄰城市的人代管。
這股裁員潮也不可避免的波及到魅族線下門店。但與華為、小米等品牌不同的是,魅族門店并非“直營”,而是統(tǒng)一采取“授權”形式,代理商掏錢即可開店,為“授權專賣店”。
魅族前員工陳風也向紅星新聞記者透露,此前一個省的線下門店至少有上百家,“2016年最高峰的時候魅族有2700家專賣店,也是比較強勢的,那時我們都把華為當競爭對手,對OV也是不屑的。”陳風說,但急劇下滑后,目前一個省都是只剩五六家專賣店。
在網上搜索,北京地區(qū)魅族授權專賣店只剩7家。其中一家的店員告訴紅星新聞,3年前北京擁有60多家魅族店,但現(xiàn)在只剩零星幾家。“賣魅族不賺錢,我們店現(xiàn)在每月都會虧上萬。”該店員說,頭兩年也是線下撤店最迅猛的時候,有些實在扛不動的代理商索性就關店不賣了。
盡管店面情況與魅族裁員并無直接聯(lián)系,但魅族員工的縮減使這些店面也受些許影響。“負責我們店的督導就是這批離職的,現(xiàn)在我們還不知道誰來負責我們店?!痹摰陠T說。
陷虧損質疑
創(chuàng)始人曾公開回應“不斷虧錢的就是費財”
上周,魅族科技創(chuàng)始人、魅族集團董事長兼CEO黃章又活躍于魅族社區(qū),并表示“前幾年魅族粗獷發(fā)展用虧損換規(guī)模,當資本潮退去,魅族包括我在內的經營委員會不得不改變公司的策略。在改變過程中免不了失速和損失,當然也包括啟用一些更年輕更有具有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骨干?!?/p>
這再次引發(fā)外界對“魅族虧損”的質疑。2016年時,據(jù)多家媒體報道,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一年半的時間魅族虧損13億。時任副總裁的李楠也曾正面做出回應,表示大量資金被用于研發(fā)、渠道建設和售后服務。
另一方面,魅族的融資也并不那么“順暢”,2015年,魅族獲得阿里巴巴集團領投的6.5億美元融資;次年又得到2億人民幣戰(zhàn)略投資,但此后3年沒有新的融資記錄。最近一次則是今年5月,珠海國資體系投資基金——珠海虹華新動能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正式投資魅族,持股2.09%。
在外界熱議李楠出走一事時,黃章也在魅族社區(qū)做公開回應:對公司來說能掙錢的就是人才,不斷虧錢的就是費財。
但在小吳和陳風看來,李楠主管的魅藍才是此前魅族為數(shù)不多盈利的業(yè)務之一。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魅族手機銷量在2016年達到了2200萬臺的巔峰期,即便2017年銷量有所回落,也維持在了2000萬臺的水平?!斑@2000萬中有將近1500萬臺是魅藍?!毙钦f,魅藍雖然利潤不高,但銷量一直很好,為魅族也帶來了可觀的營收。陳風也表示,后期魅藍研發(fā)成本較低,所以并不虧錢,只是盈利較少。
2018年,黃章砍掉魅藍產品線,并表示“未來我只出兩個系列手機品牌:魅族旗艦系列和國民手機系列。”但在魅族內部,很多員工對砍掉魅藍持反對態(tài)度,有員工表示如果放棄低端品牌只做高端,那么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xiàn)快速獲利的。
錯過多次機會
魅族能否利用5G翻身?
無論是融資進展或是產品,魅族在過去一年均有過“機會”。
去年底,有傳聞“阿里欲再投魅族”,與此同時黃章也確實對外表示“軟件方面魅族未來會充分和阿里的資源以及生態(tài)相結合做好做強?!钡谫Y卻始終未有進展,直到5月迎來國資入局。陳風告訴紅星新聞,去年底阿里有意愿投資魅族,這是內部都知道的事,所以當時黃章也表態(tài)會加大阿里生態(tài)的合作,但沒成的很大部分原因還是控制權問題。
產品方面,魅族本也有可能打個漂亮翻身仗。去年,最炙手可熱的兩款驍龍845手機就是小米8和魅族16,其中魅族16更是因受廣大好評而大幅斷貨。“因為出現(xiàn)了預判失誤?!毙钦f,在上市之前,內部擔心魅族16會出現(xiàn)像Pro7一樣的庫存積壓,就沒敢大量下單定制,“結果沒想到上市之后口碑很好,又臨時加訂單,但耽誤了時機。”等到大量上市時,熱度過去了,魅族16又出現(xiàn)了庫存積壓。
陳風認為,魅族手機的落敗并非主要因為質量,卻經常因為各種原因延誤商機?!霸缭?6年8月,魅族2016已經有工程機了,正面是現(xiàn)在魅族16的設計,背面是一個圓形的副屏,但是沒有上市,那年要是上市了,魅族也就成了?!摈茸?6在2016年發(fā)布,有副屏及三星處理器,“你想那有多牛。”陳風說,但也因為跟三星S8太過相像,就錯過了當年上市。
魅藍也是許多員工心中過不去的遺憾。今年6月,魅族旗下“FUUN潮流店”在珠海開業(yè),消失許久的李楠還曾到店內親自體驗。據(jù)陳風透露,潮流店的設想最初在2017年初時由李楠提出,卻在2年之后落地。
“之前本來魅藍要獨立出來,單獨做線下自有體驗館,”陳風說,當時李楠的思路是,不做傳統(tǒng)手機專賣店,要做3C品類的無印良品?!爱敃r魅藍‘青年良品’的品牌形象已成,年輕客群也有,本是水到渠成的事。結果被斃掉了?!比缃裉崞?,陳風還是很惋惜。
2017年9月,李楠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態(tài):魅藍要線下開店做成潮牌。并表示魅藍不會像小米生態(tài)鏈那樣進行投資,然后開小米之家,而是要做小米之家的原版,也就是Opening Ceremony的潮牌店模式。
陳風表示,李楠是想做魅藍自有品牌的生態(tài)產品,比如手環(huán)、耳機及其他周邊,偏3C潮流數(shù)碼,這種模式能夠讓魅族線下門店生存,比小米之家更多趣味性及包容性?!袄铋踔炼家呀涢_始溝通代理商找店面了?!钡罱K這一切沒有成型。
不過,盡管錯失很多,魅族依舊想把握即將到來的5G趨勢。7月17日魅族科技官微表示,魅族正式成為三大運營商5G戰(zhàn)略合作伙伴。黃章也公開提到過,明年會推出5G手機,并表示“不急,我認為后年的5G手機對消費者來說才算基本成熟?!?/p>
小吳卻為魅族即將在5G的表現(xiàn)“捏把汗”,他認為5G幾乎是目前魅族能把握的唯一稻草?!暗庥?G產品也不行,還要看那時市場反應?,F(xiàn)在市場格局已經定型,國內就是華為榮耀ov的天下,除非別人犯錯誤,否則沒辦法改變?!?/p>
關于5G手機進展,魅族科技回復紅星新聞,目前魅族首款5G手機已順利進入信號調試階段,并將于Q4開始試產,并表示加大了對新一代蜂窩物聯(lián)網技術的研究投入,加強基于5G終端與創(chuàng)新應用的設計與驗證,進而推動IoT產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
-
魅族
+關注
關注
7文章
2675瀏覽量
46346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711瀏覽量
569889
原文標題:專賣店大批撤出,深陷“裁員怪圈”的魅族能通過5G翻身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CINNO_CreateMore,微信公眾號:CINNO】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魅族董事顧彬彬在MWC25上宣布:魅族攜Flyme AI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返全球市場
CHA3218-99F低噪聲放大器適合5G通信嗎?
5G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新挑戰(zhàn)

5G物聯(lián)網連接規(guī)模待提升,推動物聯(lián)發(fā)力成關鍵
華為5g技術介紹 華為5g技術的優(yōu)勢

TCL Onetouch一鍵通T10 5G:高性價比引領5G適老化,助推5G全民普及
嵌入式設備中的4G/5G模塊管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