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爆發的“三點鐘區塊鏈”群刷屏事件,隨著陳偉星和朱嘯虎的隔空互懟不斷升級而賺足了吃瓜群眾的眼球。
引人關注的,還有看不懂區塊鏈個中究竟的圈外人對新晉“暴發戶”比特幣圈內人的森森鄙視。這種鄙視,以曾被稱為比特幣精神領袖的“寶二爺”郭宏才被踢出群,而達到頂峰。
有好事者說,圈外人看不慣圈內人多是源于沒能一夜暴富的“酸葡萄”心理,畢竟看不慣炒幣很能理解,但如果有意屏蔽區塊鏈,在時下則多少會被數落為“不識時務”。
事實上,據小編觀察,在受圈外一些人鄙視之外,區塊鏈世界的“三圈”——鏈圈、幣圈和礦圈人士之間也存在一條若隱若現的“鄙視鏈”。比如礦圈人士被貼上“挖礦工”標簽而淪為區塊鏈世界最底層,而談及區塊鏈必稱“信仰”的鏈圈人士則逼格最高。
深究起來,這條鄙視鏈隱約透射出時下“三圈”世界的世相生態。
幣圈說礦圈:制造業怎么能跟金融業相提并論
3月3日,有著“比特幣精神領袖”之稱的寶二爺郭宏才在一個小范圍群聊中吐槽道“別跟我提挖礦賺錢,挖礦屬于制造業,能和玩比特幣的金融業相提并論嗎?”此言一出,讓群里在比特幣挖礦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礦圈人士頓時感到一萬點傷害。
的確,自近十年前比特幣橫空出世的第一天起,挖礦行業就吸引了全世界眾多人士的前赴后繼,在此基礎上還衍生出了礦廠—礦機—芯片等一條完整的比特幣挖礦產業鏈。
要論工作逼格,比特幣挖礦雖脫離了傳統礦業“傻大笨粗”式的低水平勞作,但其工作環境也確實幣傳統礦業好不到哪里。
小編接觸過一些比特幣礦廠礦主,其所開的礦山普遍廣居于諸如內蒙古、新疆、寧夏、四川等地的偏遠山區,遠離城市并非是因為那里有礦藏,而是那里電價便宜。對于比特幣挖礦來說,其驚人的耗電量甚至相當于一個小型國家全部工業生產的用電量。因此,你會發現,一些極端的礦廠竟然開到了大江大河的岸邊,那里水電的價格比火電還要便宜。
(四川大渡河邊的比特幣礦廠)
一排排轟隆作響的礦機就能組成比特幣礦廠的幾乎全部家當,但廠房中的悶熱污濁卻與煤礦礦井有一拼,這種真實寫照已然給外界留下了“低端產業”的印象。
而在幣圈人士看來,開礦更沒有技術含量之處在于,決定其產量和產出效率的因素幾乎與礦廠自身無關,而在于礦廠所選用礦機的核心新品的處理速度。比如,CPU的挖礦速度是1,那么GPU大概就是10;FPGA礦機的速度雖然只是8,但消耗的電能比GPU小40倍;而ASIC的挖礦速度是2000,功耗與GPU相當,芯片孰好孰壞,一目了然。
“幣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挖的”,這是幣圈人士常用來數落礦圈人士的一句話。的確,在“寶二爺”們概念里,比特幣從一文不值飆升至高點時的數萬美元,首功在于玩比特幣的人,挖比特幣的只是坐享了漁翁之利。但事實上,“寶二爺”郭宏才比特幣領域賺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其在內蒙古開礦所得。
盡管被數落鄙視,但比特幣挖礦尤其是處于產業鏈最上游的礦機及芯片制造商一直以來卻飽享“旱澇保收”之利,特別是過去兩年比特幣挖礦熱潮席卷全球的時候,比特幣挖礦制造業領域誕生了不少爆發式增長的公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特大陸,這家成立僅4年的公司,礦機銷量已經突破數十萬臺,2017年全年盈利直逼20億美元。
鏈圈說幣圈:我能在廟堂高談闊論,你卻只能“出海”遠在江湖
隨著各行業紛紛進入“兩會”時間,區塊鏈成為這期間各路人士熱議的話題,其中尤以兼有代表、委員身份的互聯網大咖們。諸如馬化騰、李彥宏、周鴻祎、俞敏洪等都在不同場合發聲,基調幾乎一致地認為:區塊鏈是技術革命,而炒作比特幣則應強監管、防風險。
一時間,理性呼吁的鏈圈人士居于廟堂之高高談闊論,聲量似乎蓋過了一度甚囂塵上的“比特幣價格能到一百萬美元”的幣圈狂喊。
與鏈圈“春風沐浴”氣氛不同的是,由于國內針對ICO非法集資監管政策的不斷加碼,眾多幣圈人士紛紛出海繼續他們所未盡的“事業”,如今,這些曾經在國內擁躉者無數的人士散落于日本東京、東南亞新加坡、美國加州、硅谷等世界各個角落。
如寶二爺在群聊中吐露的心聲一樣,“我們春節都獨在異鄉,沒能和家人團聚,期盼著不久的將來,政策上對于比特幣的基調能夠寬容些”,言語中多少竟然透射出“暴發”之后的些許酸楚。
然而,倒退幾個月, 幣圈眾多意見領袖還在“不可一世”地數落鏈圈人“要么空談理想無實物、要么只會悶聲寫代碼”。說到這,“人間一天,鏈圈十年”的物換星移感多少讓人唏噓不已。
非但如此,包括馬化騰、姚勁波這樣的潛在鏈圈人士仿佛嗅到了對ICO項目監管加碼的“風雨欲來”氣氛,不約而同地鄭重宣稱“未來不會發幣”,大有與“幣圈”劃清界限意味。
從理論上來講,越來越多關注區塊鏈的人士漸漸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比特幣≠區塊鏈,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而比特幣則是區塊鏈這個被眾多人談論,卻依然讓眾多人云里霧里的未來技術,在諸多領域的應用中,真正意義上由場景設想走向落地生根,并創出具體盈利模式的成功業態之一。
按照“存在即合理”的常識,ICO不僅存在,而且很多項目都得到了成功驗證,最典型的便是以太坊的問世并壯大。盡管業內普遍的共識是當前的ICO項目99%是騙局,只有1%有真料,這意味著仍有1%的項目能夠將區塊鏈進一步在各個行業的應用從“畫餅”推向落地變現階段。
正如一位看遍數百個ICO項目的投資人士對小編感慨,區塊鏈未來的發展絕對會走出“談ICO色變”的尷尬階段,而且,ICO與區塊鏈應用最終會走向模式上的對接耦合。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幣圈和鏈圈的鄙視,最終都會成為笑談。
“去中心化”不只是賬本,還是一種信仰
在區塊鏈的“三圈”世界里,還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對區塊鏈有著“原教旨主義”般的崇拜,他們看待區塊鏈的角度,從一開始就形而上到了哲學和信仰的角度。
區塊鏈概念的核心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圍繞這一概念,鏈圈又分化出了技術流派和理論流派,技術流派將區塊鏈的未來嚴格定格在了一些行業“去中心化”的技術改造上,比如金融行業的交易支付、農業食品行業的產品溯源,以及能源行業的分布式能源互聯網體系等等。
在悲觀者看來,如果區塊鏈即將帶給這個世界的只是“區塊鏈+”式的技術改造,帶來效率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那么就注定這座深埋日久的富礦注定還會繼續沉睡千年。
與技術派不同,區塊鏈的理論派對于“去中心化”的理解,仿佛要超然許多。在他們看來,“去中心化”不僅僅是一份大家都能在上面勾畫的分布式賬本,還是一種能讓每個人積累屬于自身的數字資產,并通過另一張有別于目前互聯網體系的區塊鏈網的“高速公路”,從而讓每一個人的資產最大化變現。
以下是一個鏈圈群內廣為傳播的一段區塊鏈“原教旨主義者”心聲:
這段心聲中,區塊鏈的未來被描繪為顛覆目前BAT等巨頭利用互聯網對現實世界無孔不入的滲透和個人數據的操控,還被描繪為真正實現通過個人數字資產確權流通變現,實現人類的更大解放,更被描繪為類似過去猶太人“為全世界定價”一樣,在區塊鏈社會中新的定價機制和社會秩序。
發此感慨的人是擁有諸多頭銜的亦來云聯合創始人,曾擔任華為中央研究院區塊鏈顧問、亞洲區塊鏈DACA協會秘書長、清華大學iCenter導師、工信部區塊鏈工程實驗室籌備組成員等。
在韓鋒看來,對個人數字財富的確權并變現是人類社會第三次財富觀的演化。他認為,大數據可能成為下一代資本市場的明星。當下的中國市場正在產生無限數據,數據產業是最具有潛力的新型產業之一。 騰訊的股價有了微信以后突破上千億美元,這既不是第一代的財富(有了更多的土地資源),也不是第二代的財富(生產更多的產品),能在資本市場猛漲就是因為資本市場給它大數據和用戶關聯的定價。
“對大數據確權,意味著人們的思想、創意、人脈、IP可以確權并流通,成為變現未來財富的機制。”而區塊鏈的威力正在于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