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Google和亞馬遜不僅是全球五大科技巨頭中的三大巨頭,而且它們不僅都出現在福布斯最近發布的第二個區塊鏈50排行榜上,而且它們還經常被發現是許多隱私和數據丑聞的根源。
數據,以及個人數據的保護,最近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這是對一些大公司挖掘和盜用數據的方式的反應,這些公司每天吸引著數十億的用戶到他們的網站。
數據已經成為新的“石油”,它的價值正在飛漲。它的價值也只是剛剛開始被那些使用互聯網的個人意識到。然而,多年來一直在開采它的公司都很清楚他們使用它的能量。
數據作為一種可行的商品的演變是技術進步的一部分。因此,對數據的保護和評估也在近代發生了變化。我們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人們對自己數據的重視程度超過了Google、臉書甚至亞馬遜等公司提供的服務,這導致這些公司開始轉向。
為了保持相關性,并在曲線的頂端,這些主要的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展望未來。在這個前瞻性的研究中,他們已經將區塊鏈技術確定為互聯網的下一個進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Web3.0——但這也迫使他們了解區塊鏈技術的起源。
區塊鏈技術目前在企業領域的地位,可能與早期作為比特幣基礎的技術相去甚遠,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比特幣從一開始就已經進化了,但是,這整個空間背后的整個概念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特別是在互聯網方面,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概念,并且在今天越來越受到關注。它從集中化的人物(如臉書和Google)那里拿走了很多權力和影響力,并將互聯網應用程序的運行置于去中心化的基礎上。
個人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數據保護的時代,但這似乎與互聯網公司的直覺相反。然而,這些公司被賦予去中心化的平臺,這意味著它們很可能會幫助數據收集和積累的消亡。
Tim Berners-Lee是一個早期的網絡愛好者和萬維網的發明者,他堅信——萬維網最初是作為一種真正去中心化的媒介而被創造出來的——它應該回歸它的本源。
“個人獲得了難以置信的授權。他說:“所有這些都是基于沒有中央權威來尋求許可的,這種個人控制感,授權感是我們所失去的。”
臉書和Google是否準備好幫助實現Web 3.0?他們是否樂于屈從于要求互聯網去中心化的個人情緒變化?這真的能讓他們在不斷攀升的海量數據丑聞中生存下去嗎?
Google被呼喚
去中心化互聯網世界和當前模式發生沖突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出現在去年年底,當時它出現了帶有BAT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隱私瀏覽器Brave,發現Google正在使用一種機制,使Google似乎在規避其所謂的GDPR隱私保護。
此前愛爾蘭的數據保護委員會(DPC)宣布了GDPR對Google的“ DoubleClick /授權買方”廣告業務“涉嫌侵權”的重大調查。該調查是由Brave首席政策官Johnny Ryan博士的正式投訴引發的。
后面的證據揭示了一種秘密機制,該機制引起了有關Google的“ DoubleClick /授權買方”廣告系統的其他數據保護問題。這個系統活躍于840萬網站。
但是,Google聲稱阻止了許多使用其實時競價廣告(RTB)系統的公司(它們會接收有關網站訪問者的敏感數據)合并他們關于這些訪問者的個人資料。它還宣布,它已停止共享可幫助這些公司更容易地識別個人的匿名標識符,這顯然是對GDPR的回應。
但是,Brave透露Google不僅允許另一方參加,而且允許許多參加者與Google標識符匹配。證據還表明,Google允許多方將數據主體的標識符相互匹配。
這導致Google因違反GDPR而被罰款5700萬美元,法國一家監管機構稱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在告知用戶其處理個人數據的方式上缺乏透明度和清晰度,而且未能正確獲得用戶對個性化廣告的同意。
看起來,即使在GDPR撼動了隱私保護的世界中,這家互聯網巨頭的努力似乎仍然專注于從用戶那里竊取數據。但是,隨著更多此類故事的出現和更多罰金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罰款被開出,問題仍然是谷歌還能撐多久?
更重要的是, Google的下一步將是什么?當區塊鏈將其BigQuery數據分析平臺與Chainlink集成時,他們表現出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顯示出他們去中心化的傾向,從而允許將外部來源的數據用于直接在區塊鏈上構建的應用程序中。據說這種伙伴關系有助于處理期貨合約,解決投機性賭注甚至使交易更加私密。
但這是否必然意味著Google從長遠來看會走向去中心化互聯網?
Boogle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Patrick Lee解釋了去中心化互聯網的驅動力。
他說:“多年來,媒體對數據泄露和侵犯隱私的報道層出不窮,人們變得更加了解情況,并積極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法來更好地保護其數據,這是令人鼓舞的。數據過去,現在并且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政府和企業一直在尋找更多方法來挖掘數據以將其轉換為有意義的信息,或者保護這些重要數據不被競爭對手竊取。即便是在互聯網去中心化的情況下,情況依然如此。”
來自臉書的擔憂
臉書最近也因其數據政策和如今臭名昭著的劍橋分析數據泄露而上了新聞。更重要的是,在加密貨幣方面,這家社交媒體巨頭在其重大項目Libra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上升趨勢,部分原因是它與美國監管機構處理數據隱私不力,尤其是擔心臉書無法承擔將金融數據保密的責任。
然而,這又要歸結于臉書在追求更加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的過程中愿意放棄多少?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平臺,它一直被嚴重指責數據泄露,而且它繼續保持與Libra相關的努力似乎表明它應該更放手。
可以說,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領域,已經出現了一些競爭者,它們希望展示自己在與臉書的競爭中能夠做些什么。目前在平臺上的Steemit等公司就是這樣一種去中心化選項,它還通過加密貨幣的經濟來回報激勵數據。
Steemit 前首席執行長Ned Scott 說:“雖然很高興收到贊揚并于比較完善的社交媒體平臺相提并論,但我們有很多不同的目標,這是刪除的元素集中或權威的單點,并將權力、影響力和回報交還給民眾”。
當然,隱私瀏覽器Brave似乎也在努力克服出售數據和利用用戶的需求,通過激勵使用BAT代幣和提供量身定制的廣告,讓用戶的數據得到獎勵。
許多人認為,這就是下一代去中心化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對于臉書來說,如果它真的推出了自己的加密貨幣Libra,那么它最好借鑒一下Brave的做法。
Brave通訊主任Catherine Corre解釋道:“Brave團結我們的用戶,在廣告/ tracking-blocked速度和隱私方面給他們帶來想要的東西,而沒有像其他瀏覽器帶給的用戶無法忍受的體驗。”
默認情況下,Brave會阻止跟蹤器和侵入性廣告,否則會降低頁面加載速度;這使得Brave在臺式機上的加載速度提高了一倍,在移動設備上的加載速度提高了八倍。這種速度優勢,再加上Brave內置的隱私和安全功能,將瀏覽器置于一個獨特的地方,以吸引日益意識到隱私丑聞的新用戶。“四年前我們剛起步的時候,隱私可能是一個小眾市場,但現在,隱私默認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Brave將用戶放在了數據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首位。”
“此外,Brave的特點Brave的廣告和Brave的獎勵。Brave的廣告的廣告用基本的注意力代幣來獎勵用戶的在線注意力。Brave獎勵通過捐贈或支付代幣,讓用戶能夠無縫地支持他們最喜歡的內容提供商。選擇Brave的用戶對在修復網絡和當前受損的廣告生態系統中扮演一個角色感到興奮,現在主要以犧牲創作者和發布者為代價讓中介受益。”
然而,盡管Brave的迅速發展,與一般的互聯網使用相比,它只是滄海一粟。奇怪的是,隱私問題引起了如此大的騷動,而且還有替代瀏覽器,比如Brave,搜索引擎,比如Boogle,社交媒體網站,比如Steemit,但它們仍然非常小眾。
“改變是困難的。人們習慣了現有的平臺,覺得很難離開,尤其是當他們的朋友和家人都在上面的時候。然而,我們開始看到一種范式的轉變;一場擁抱數據隱私的運動。隨著我們繼續將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帶入數字世界,讓我們把真正關心隱私作為我們今天的責任,去打破舊習慣。讓我們更新我們對隱私的定義,認識到數據的價值和力量,并予以反擊”。
“我相信,我們正在緩慢而穩定地朝著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前進,但我們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可伸縮性限制、缺乏市場營銷和用戶體驗缺陷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市場上許多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都難以達到可觀的用戶數量。”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