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Internet)從1983年以TCP/IP為其核心網絡協議以來,迄今已經35年,網絡鏈接在智能手機的推出后,更已經成為人類每天垂手可得的日常。但Internet剛萌芽時期撥接上網的痛苦經驗,很可能將在未來幾年成為物聯網(IoT)發展的瓶頸。
擁有20年以上軟硬件經驗的南星創速器(SSX)創辦人朱宜振、開源軟件高手Jserv黃敬群以及無名小站共同創辦人、募資平臺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看到這個歷史命題,共同創立***新創企業BiiLabs,尋求以分布式賬本技術來找解決方案。
BiiLabs為下個世代的科技發展打好基礎建設,并定位自己為區塊鏈時代的紅帽(Red Hat)。他們看到物聯網的未來瓶頸是什么?現在已經可以看到的區塊鏈應用場景有哪些?以下是BiiLabs執行官朱宜振接受DIGITIMES的專訪紀實。
問:你們都已經是連續創業成功多次的企業家。區塊鏈讓你們看到什么機會?想解決什么問題?
答:我大學是念化學的,后來因為興趣做開源軟件(Open Source),退伍后最長的工作經驗是在一家工業計算機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后來也在一家外商公司負責嵌入式(Embedded)硬件亞太區業務,嵌入式硬件其實就是物聯網(IoT)這個名詞的前身。
也曾和學長創業做特殊基地臺提供在鐵道及高鐵控制用,原本想設計一個在***落地找別人代工,可是因為***沒有基地臺產業,大家都不會做,導致什么東西都自己來,把一個原先預期為20個人的團隊搞到變成上百人。
現在又回頭做軟件、區塊鏈,感覺當時培養的一些能力,例如無線電這么難的技術,都是跨領域的應用,現在都派上用場了。我們認為物聯網(IoT)機會很大,但我們想找這其中屬于新創企業的機會。
2015年底,我們把想法收斂到萬物聯網的時代肯定會遇到一些挑戰,是信息安全嗎?后來發現,其實網絡時代也發生過一樣的事情。30年前Internet剛開始設計的時候,原本也沒料到會有那么多人使用。計算器概論告訴我們網絡有各種形狀,可是1983年國際訂出TCP/IP為標準協議,結果現在的人都以為網絡只有一種,其實不是的,網絡原來是很多元的。
然而把國際標準底定為TCP/IP以后問題來了,當年的人根本想不到會有這么多人使用網絡,所以現在才會有各種不同的技術去做虛擬網絡,為了解決網絡結構初始設計規模不足,尋找權宜之計。
云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我們之間要講話,馬上就可以對話,可是在網絡世界兩臺計算機要進行一個對話,并沒有那么容易。必須經由某個云端的中央端,告訴我們可以對話了,并且告訴我們交握協議(handshake)是什么,是英語?普通話?還是臺語?如果我們是用不同的計算機語言,那只好重新握手(handshake),取得新協定。
可是在物聯網的時代,號稱2020年要有500億個裝置進行對話,那么上百億個裝置要透過中央系統進行這個握手的動作,實質上簡直就像遭受網絡攻擊一樣,而且是自己攻擊自己。
***有不少業者看到物聯網商機,都想從設備制造商或零組件供貨商轉型為營運商,所以都在推自己的物聯網平臺,但他們對于網絡的處理能力,絕對沒有Google等科技龍頭厲害。
如果“物聯網裝置handshake=cyber attack”的假設正確,為何Google和亞馬遜(Amazon)不跟大家講?我們研究后,覺得他們可能認為跟大家講也沒有用,就等大家發現那是個問題的時候,前來求解方的時候,愿意付的錢更多吧。
我們從Internet的歷史問題、中心化與云端架構問題和從歷史策略面的角度思考,都覺得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技術能夠獨霸并且引領未來的時代,假使云端和中心化的架構已經到了極致,那么它的對面是什么?
如果想要找一個有機會顛覆主流的題目,應該不是跟著Google和亞馬遜(Amazon)的方向走。這就是我們在探索的,目前為止我們覺得區塊鏈似乎就是那個答案,而且不會是從“幣”來看,我們甚至沒有挖過礦。
區塊鏈本身就是P2P的概念,物聯網似乎可以用它做為解答。但區塊鏈的觀念可以解決,區塊鏈本身卻仍無法解決,因為它的架構型態(topology)限制了它的解決方案,需要排隊認證,產能在先天上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們繼續尋找,在GitHub上過濾了6,000多個項目,后來找到了IOTA這套技術,2016年我們開始以開源的方式參與IOTA基金會的開發,去了解他們在做些什么以及對未來的計劃。
這些事情,在Internet時代也發生過,就是開源的Linux。***的硬件業,從來只對“What”有興趣,不問“Why”,只要客戶給了規格,就努力做出來。但我們參與Open Source,就是為了知道“Why”。問題問對,答案就會出來。
我認為,區塊鏈的故事就是Linux的翻版。過去大家都覺得Linux要自己從頭開始做,可是后來大家學乖了,直接跟Red Hat買,因為你的Know How不該是去了解如何從頭到尾打造Linux,因為那是Red Hat的事情。你的Know How應該是如何用Linux去做你的垂直產品或服務。
因此,我們給自己定位為“區塊鏈時代的Red Hat”。Red Hat的商業模式就是B2B,我們幾個創業伙伴,在科技業都有頗豐富的歷練,很知道B2B是個成熟穩健的市場,但B2C市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有太多無法控制的變量,然而B2B2C卻又是可行的模式,因此我們決定專注在B2B市場。
我們就像Red Hat一樣,把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包裝成像Linux這樣的半成品,讓客戶可以透過我們幫他們做好的API,去架構它們的垂直產品或服務。
問:目前已經有開始著手的項目了嗎?
答:已經有幾個企業客戶表達合作意愿,例如某大會計師事務所的顧問公司,他們也在全球范圍擁抱區塊鏈,但技術并不是他們的強項,而是顧問服務。所以與我們合作幫他們解決技術的問題,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其他專長的事情上。
我們相信,未來會有一波浪頭,而區塊鏈是基礎建設。傳統云端的基礎建設就是各種服務器,區塊鏈的基礎建設也跟服務器有關,只不過它變成分布式,而傳統云端是集中式。所以我們選擇與軟件即服務(SaaS)業者合作,我們做的是平臺即服務(PaaS)。
目前在談的幾個應用,例如臺北數字市民卡(Digital ID),已經合作簽訂備忘錄(MOU)。我們7月到歐洲就是要和IOTA基金會以及多個設備商和系統整合商一起參與聯合國某個數字身分的POC計劃,以區塊鏈來管理來自多個國家的工作人員的ID。而且也收到來自不少國家的詢問。
我們也和另外一家新創公司聯齊科技(NextDrive)合作,他們的智能電表已經成功打進日本市場,在電力自由化市場中,人人都可透過區塊鏈來進行P2P的電力交易,結算、付款都在區塊鏈上進行。
另外,我們也幫一家上市公司驗證,以物聯網(IoT)感測加上區塊鏈,來確認排出的廢水是否有符合環保的標準,這些數據會由傳感器直接記錄在區塊鏈上。
另外,德國的物聯網大廠博世(Bosch)也透過大舉投資IOTA基金會來探索以及驗證物聯網在區塊鏈上的應用。在歐洲,福斯汽車(Volkswagen)也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Car ID,以后車子加油不需要拿手機、現金或信用卡付賬,只要自動感應,所有的交易、維修紀錄和里程統統都在區塊鏈上面。
我們相信區塊鏈是個未來,但目前大家集中在炒幣,的確是有些泡沫在。我們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希望可以腳踏實地解決實際的問題。20年前絕對沒有人可以想象得到,微軟(Microsoft)會是最支持Open Source的公司。
以結果來看,Linux是超級成功的,我們相信區塊鏈也是需要先從解決客戶的痛點和問題,才能獲得市場的拓展。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