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比特幣減半還有4個多月,網絡上對于礦業和幣價的討論又熱烈了起來,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少部分利益相關者又避重就輕,這里就我所知隨便聊聊,歡迎批評指正。
一、礦業的基本邏輯
如圖所示,藍色為資金流,紅色為產品流。
簡單來說,礦工挖礦,需要向礦機商買礦機、向礦場交托管電費,向礦池交管理費。付出比較剛性的法幣成本,然后得到比特幣去賣掉,預期還會有一點收益(不管是比特幣還是法幣)?,F在礦業有一些云算力這樣的組合產品,或者有一些新的金融的工具,但是這個邏輯本質是不變的。
理解了這個圖,很多誤會就不會產生了。
二、熱點問題的解讀
1:礦機商會不會為了賣礦機拉盤?
顯然不會。
(1)礦機商只有在牛市才能通過“礦機旺盛的需求“和”礦機有限的產能”之間的矛盾獲取超額收益,從礦機商的角度來說,牛市不用拉盤,熊市沒錢拉盤。
(2)比特幣的生產規則是單位時間的產量是確定的,也就是存量博弈,你加了算力我就少了收益。所以礦機商的利潤需要用來投入研發和流片,不斷推高自己產品的能效比,才能保證自己不出局。這個類似于液晶面板行業必須持續不斷更新生產線,翻翻京東方的財報就明白。
(3)即便某一礦機商有錢任性,但考慮到拉盤會讓其他礦機商(競爭對手)搭便車,共享拉盤賣礦機的收益,這條路子顯然也是說不通的。
2:新礦工入場對幣價有提振嗎?
沒有。
挖礦成本高于幣價,礦業就會收縮,挖礦成本低于幣價,礦業就會擴張,這是小學生都應該明白的道理。礦業規模受幣價影響,但是不能反過來影響幣價,因為比特幣的產量是恒定的,礦業的擴張和收縮既不能影響比特幣的供給,也不能影響比特幣的需求。
3:那新礦工入場帶來的資金哪兒去了?
關注前面第一個圖中的資金流,穿透來看,礦業入場資金小部分給了挖礦服務商當費用,這部分是礦場、礦池、礦機商的利潤,大一些的部分給了半導體供應鏈(比如臺積電),最大的部分給了發電廠。
再說直白一點,新入場礦業的資金的大頭,都被臺積電和發電廠賺了,舉個例子,S17大概賣6000塊錢,里面的wafer起碼都要花3000(還有可能流片失敗)。
4:礦機約等于看漲期權嗎?
不約等于,礦機受很多因素制約。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把礦機看作看漲期權,那就要對應地把礦機商看作賣出看漲期權的一方,也就是看跌的一方,兩兩相抵等于0,總的來說,礦機約等于看漲期權這個說法沒啥意義。
5:減半會發生礦難嗎?
看怎么定義這個礦難,礦業本身就是不斷淘汰落后的產能的過程。
如果比特幣產出減半,同時幣價不漲或者跌,成本高的礦工就會關機,對應到現在的情況就是先把各類魔改S9淘汰掉。S9淘汰掉以后,全網算力下降,我按0.38元/度的電費大概算了一下,S17/M30這種新機器的關機幣價會進一步降低到2500刀以下(對應減半后的幣價5000刀)。比特大陸最新的政策,買礦機送期權,也就是在5000刀(RMB 3.5萬)左右就開始托底了,原因就在這里。
在比較壞的情況下,礦場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因為電是長期協議,礦場是一個固定投資,如果大面積關機了,這兩個成本不太好處理。但是有了期權期貨這樣的工具,實際上大規模的礦難是很難發生的。所以你看礦業大會這些礦工樂呵呵買新礦機,別以為他們傻。他們知道有新礦機,就可以去淘汰別人,沒有新礦機,就只能被別人淘汰。
當然,這里面需要觀察礦業怎么運用一些金融工具,如果加杠桿盲目擴張自己的生產規模,可能就會有一些礦工在極端風險下發生資金鏈斷裂,如果運用金融工具對極端風險去做一個保護,那就問題不大。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