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個月,波卡主網就要上線了,Cosmos 的 IBC 協議也就出來了。你說我們可以炒哪些熱點啊?”有人問我。
“你還年輕,可以炒鞋!”我忍不住想笑。
“我是說區塊鏈!區塊鏈!”
“跨鏈之后,區塊鏈的下一個風口…。。。其實你從近期幾個熱點事件就能夠猜出一二啊。”
“啊?什么熱點?我怎么猜不出來……”
區塊鏈世界的熱點,轉換總是非常快。在過去短短的一兩年時間里,就經歷了1C0、公鏈、ST0、DApp、小野幣、DeFi、平臺幣、IE0、模式幣等等。很多玩家紛紛表示,投資虛擬貨幣比投資股票累多了,學不完的知識,看不完的熱點。
然而,從大的風口來講,尤其是從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角度來講,過去兩年真正的大風口可能只有以下三個:
1、智能合約平臺型公鏈;
2、DeFi(去中心化金融);
3、跨鏈。
那么問題來了,等今年或是明年這波跨鏈的熱點過了,下一波熱點、風口會是什么?
1. 透過三個熱點事件看未來
關于下一個風口,其實從近期的三大熱點事件便能看出一二。
1、V 神建議使用 BCH 區塊鏈作為以太坊“數據層”
關于這件事情,白話區塊鏈之前有過報道,詳情參見《V 神打算讓以太坊聯姻 BCH,并正在計劃增強隱私性,ETH 側鏈和匿名幣會顫抖嗎》。
2、Ratesv 1.0 發布,將金融大數據引入 BSV 區塊鏈
之前對 BSV 區塊鏈上的 TX 貢獻最大的一個應用叫做 WeatherSV,是把各個城市的天氣數據上鏈。現在,國內的一個開發團隊基于 Metanet 開發出了 RateSV,可以把火幣、OKEx、幣安的數字貨幣 K 線數據上傳 BSV,永久保存,不可篡改。
3、Nervos 項目計劃今年第四季度上線主網
關于 Nervos 這個公鏈項目,白話區塊鏈之前做過不少報道。相比于其他公鏈,Nervos 的一大亮點是代幣 CKB 的 Cell 模型不僅繼承了比特幣 UTXO 模型的高并行,并帶來了比特幣所欠缺的可擴展性和可編程性。每一個 CKB 都代表著全鏈的狀態部分存儲空間,里面可以存各種數據,既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應用程序狀態,或是其他類型的數據資料,從而實現 SOV(價值存儲)的需求。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教主,你的意思是下一個風口是去中心化存儲?這不是 Filecoin、Siacoin、Storj 這些項目在干的事情嗎?”
不是,還真不是!
下一個風口,有可能是“鏈上數據服務商”,包括數據的再存儲、搜索、提取、分析、可視化等等。這些服務商,有可能是中心化組織(譬如互聯網公司之類),而非一定要是區塊鏈企業,更不需要做“發行 Token”這個動作。
為何會得出如此結論?且聽我細細說來。
2. 回看歷史,互聯網的第一性原理
飛機剛出來的時候,只能飛幾十米,因此被很多人嘲笑。然而,那個時候去質疑它有沒有用,是看錯了整個大方向。飛機能飛起來,說明了可以讓比空氣重的東西按照流體力學原理飛起來,而這開啟了無限的可能性,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互聯網剛剛誕生的時候,很多人看不到后來的網絡游戲、視頻會議、網購平臺等等。2G 時代,大家沒有預見到 3G 時代的團購、淘寶;3G 時代,大家沒有遇見 4G 時代的抖音、移動支付、餓了么、滴滴打車;4G 時代,大家紛紛猜測 5G 時代會帶來什么。
不管 5G 會帶來什么,對于互聯網,你只需要把握一個主要脈絡,即互聯網的第一性原理——“空間距離的壓縮”,把原先因為空間、距離遙遠干不成的事通過互聯網干成。
原先大家需要湊在一起才可以玩游戲,現在有了互聯網壓縮空間,大家可以在電腦或是手機上一起玩了;原先你需要跑去飯店吃飯,或是自己去打包,現在有了互聯網壓縮空間,可以叫外賣小哥給你送過來;原先你跳個舞給人看,需要去舞臺演出且只能給那些到場的觀眾看,現在有了互聯網壓縮空間,你可以在抖音上給成千上萬的人看;原先你去買東西,需要去店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在有了互聯網壓縮空間,你可以網上直接下單,直接支付,物流到家。
從這個角度出發,是不是不難想象 5G,甚至將來 6G 時代的事情?
比如說物聯網,以前你家冰箱壞了,需要維修人員來排查錯誤,將來所有設備都連網,運行狀態一目了然,出了問題可能你自己還不知道,技術人員已經上門了;比如虛擬辦公,通過 VR 眼鏡,模擬出一個辦公室,每個人在家上班,感覺就像在辦公室一樣,可以和同事像現在一樣聊天對話;再比如你和女朋友異地,現在的技術只能聊天視頻,但是想接吻就做不到了,未來通過 VR 和嘴唇上的超薄傳感器,也許可以將唇上的觸感和壓力真實地傳遞過來。
把握住這條“空間距離壓縮”的第一性原理,你可以盡情暢想互聯網的未來。
3. 區塊鏈第一性原理
看完互聯網,我們再來看區塊鏈。
可能你已在區塊鏈行業里浸泡了一兩年甚至更久,對比特幣、以太坊、EOS 這些主流幣如數家珍。可是,若是一個從未接觸過比特幣的人問你“區塊鏈到底是什么,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話講出來嗎?
如果說互聯網壓縮的是空間,那么區塊鏈傳遞的便是信任,這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如果再詳細一點,區塊鏈是一個“去信任化的分布式數據庫+計算機”。
這一切,都要從比特幣說起。
比特幣的本質很簡單——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這個賬本承載了過去 10 年以來 BTC 的所有交易數據,無運營主體,從未宕機,從未篡改,堅如磐石……
中本聰原本想要在這個賬本穩定和成熟之后,讓這個賬本承載更多的東西,比如托管交易、保稅合同、第三方仲裁、多方簽名等等。換句話說,升級成一個數據庫。然而,在中本聰隱退之后,Core 開發組將區塊大小一直限制在 1M,比特幣便失去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是 BCH 和 BSV 后來分裂出來的原因之一。
再往后,以太坊誕生,“EVM 虛擬機的概念+智能合約”使得以太坊成為了一臺“去信任化的世界計算機”。
雖然以太坊這個計算機很慢(性能不足),但不管怎么說,畢竟實現了去信任化的世界計算。這也是為什么預測市場(比如 Augur、Gnosis 等等)以及 DeFi(比如 MakerDAO、Compound)這類對性能和數據存儲要求不高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約類項目在過去兩年里,成為了區塊鏈上為數不多的真實應用之一。
下一個 10 年,區塊鏈將不再只是簡單的“鏈上計算”與“攜載交易數據的賬本”而已,它將是一個“去信任化的分布式數據庫與計算機的合體”,最終的目的是“讓地球上的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鏈上)的狀態達成共識”。
如同互聯網一樣,若是你順著這條“傳遞信任的分布式數據庫+計算機”的第一性原理,你也同樣可以盡情暢想區塊鏈的未來。
當然,也許有人會問,區塊鏈的一個典型應用是溯源,然而你并不能保證鏈上的數據就是真實、正確的,萬一是虛假數據怎么辦?這依舊不能夠信任!
你去菜市場買菜,因為很多商販缺斤短兩,國家強制推行了“放心秤”,所有商戶都在使用。從此,你再也不擔心缺斤少兩了。然而,如果你從一個商家那里買了一斤豬肉,回去發現這肉注過水或者不新鮮。試問一下,這個問題是“放心秤”該解決,或是能解決的嗎?
4. 將賬本升級為數據庫
過去的十年,絕大多數鏈其實都是 BTC 的高仿,也只能算一個賬本,而不是數據庫。直到以太坊橫空出世,把“計算機”這個概念放入了區塊鏈,區塊鏈才算又進了一步,而以太坊之后的很多新鏈,變成了以太坊的高仿。
現在,把賬本升級為“數據庫”的概念,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拿某些“鏈”打個比方。很多人看到這個項目的第一反應是:這些數字貨幣的 K 線數據上傳到鏈上,有什么意義呢?貌似還不如在以太坊上刻個字,或者上傳本書更有價值。
如果你“混過”金融圈,或是接觸過數據服務,尤其是區塊鏈數據服務,你就會明白:很多數據比你想象得要值錢。
在專業的外匯市場廝殺,很多專業交易員為了最大程度地熟悉自己交易的品種,提高勝率,會購買過專業的付費復盤軟件。這些軟件里的數據非常詳細,能查詢到任意歷史時期的分鐘 K 線,且可以像電影一樣幾倍速度反復重播,對于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價格變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區塊鏈行業,你若是想找全比特幣前 10 年的日 K 線,其實非常困難。非小號只有分時線,很多數據 API 根本不對外開放;國外第一行情站 CoinMarketCap 數據倒是有,但要收費,調取 1 年前的數據就已經非常昂貴了,而且數據是中心化的,嚴重依賴 CoinMarketCap 的存活。除此之外,還有數據的來源太過單一,只有美元計價,可信度存疑等一系列問題。
以LikeLib公鏈項目為例,其目標是基于區塊鏈的核心屬性上,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安全性,挑選適合的擴容技術,結合在一起,使得LikeLib系統能夠在擁有區塊鏈最基本的價值屬性的同時,還能夠做非常非常大的擴容。
我們都知道BTC誕生以后,礦工群體不斷壯大,但后來又誕生了LTC,把BTC的代碼修改并增加了新的哈希算法,導致了原挖礦社群開始分裂。此前挖BTC的是一群人,而挖LTC的又是另外一群人。
ETH也是如此,顯卡機的挖礦社群和ASIC的挖礦社群出現了分裂,而且彼此之間的交叉很少。另一個著名例子是BCH硬分叉時,不但分裂社群,還把BTC的算力稀釋。
一方面,這種情況造成了嚴重的安全問題,所謂51%的攻擊其實已經遠遠低于這個線,此前ETC被攻擊就是最好的證明。另外一方面,算力、共識和社群的稀釋,會造成沖突,沖突的結果導致大家都會從中受到傷害。
現在每個鏈都是各自為戰,就像古代的各路諸侯互相攻伐,因為區塊鏈的社群只有這么多。隨著行業發展,挖礦社群不斷分裂的,共識也不斷被稀釋。
從區塊鏈行業發展角度而言,LikeLib的最終愿景是打造一個分布式的未來“銀行”,通過建立不同區塊鏈賬本之間的連接,實現資產的跨賬本轉移,為基于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的金融應用提供一個基礎設施。將區塊鏈承載價值和傳遞價值的功能發到極致,將區塊鏈的平等、開放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從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角度而言,LikeLib應用了安全多方計算、門限密鑰共享、基于橢圓曲線的環簽名方案、一次性賬戶生成機制等多項密碼學前沿技術,并首次解決了智能合約代幣交易隱私保護這一難題。某種程度上,LikeLib就是先進密碼學理論解決區塊鏈領域難題的典型應用,代表著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發展方向,那就是由條件安全向可證明安全轉變、由邏輯控制向算法理論控制轉變。
LikeLib不只是一個實現跨鏈交易和多資產互通的區塊鏈項目,更是一個完備的區塊鏈開發平臺。LikeLib在實現跨鏈交易功能的同時,也是一個可以獨立運行的區塊鏈網絡:它包含原生幣,支持智能合約,并且擁有智能合約代幣交易的隱私保護相制。任何開發者,均可根據應用場景,在LikeLib上開發出滿足需求的金融應用。
縱觀諸多公鏈項目,無非是一下四個維度的排列組合:共識機制、賬本模型、交易模型和代幣經濟學。而LikeLib能夠讓每個dApp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共識機制、賬本模型、交易模型和代幣經濟學。
而且通過高性能的dApp交易,能夠讓所有的Daap上面的資產能夠互通。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不同挖礦社群,公鏈開發社群,dApp開發社群,都能夠在一個鏈下融合起來,互惠互利。
另外一方面,現在有不少新的技術,比如利用DAG(有向無環圖)去實現擴容和新的共識,比較火的有 nano, avalanche。我們的設計其實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DAG,所以他們的一些思路我們也可以借鑒。
還有其他的競爭對手,就是也在做分片技術的一些公鏈,但是就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來說,至少我們認為還不是那么成熟。
為了打造分布式未來“銀行”,讓區塊鏈術和數字資產應用能夠更大范圍的晉及。根據對已有技術的調研,結合區塊鏈去中心的特點和應用場景考慮,LikeLib的設計目標如下:
跨鏈資產轉移:
·能夠連接現存的主要數字貨幣網絡(如比特幣、以太坊等),完成資產兌換的同時不改變原有鏈機制。新產生的數字貨幣網絡也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接入到LikeLib中。
·聯盟鏈性質的區塊鏈網絡能夠接入到萬LikeLib,實現資產由原有鏈轉入LikeLib、由LikeLib轉回原有鏈、多種資產在LikeLib上進行交易等功能。
·保證跨鏈交易資產的安全性以及跨鏈交易服務的穩定性。
提供交易的隱私保護:
·交易雙方可以選擇帶隱私保護的交易。
·能夠為數字資產轉移、交易提供隱私性保護。
·能夠為數字資產持有者提供匿名性保護。
具有場景的延展性:
·能夠成為多種數字貨幣兌換的分布式平臺。
·能夠開展不同數字貨幣的存貸業務。
·能夠以數字貨幣為媒介完成數字資產的交易。
·能夠發行和交易全新的數字金融資產。
互聯網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的社交網絡效應或者是搜索引擎帶動了整個生態不斷地去發展、變化。現在能夠想象的方向有:游戲、社交網絡、還有一些傳統的金融服務等。
LikeLib可以為區塊鏈做很大的貢獻,提供一種中和的權衡,即通過算力提高網絡的吞吐能力,并且同時保障安全,從而能夠讓區塊鏈更好運轉。當然,也包括我剛剛提到的特點、社群以及其它的一些改進方面。
如果區塊鏈在四五年之后成為一個非常普及的技術,那么開發的這些東西,是未來區塊鏈所需要的。
還有,LikeLib希望能夠把業務跟需求真正結合在一起。因為現在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空氣項目是不是空氣幣,很多人純粹看你這個幣價漲不漲。這說明區塊鏈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們需要思考怎么去改進。
區塊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前提就是大家都能夠去參與,并且去建設這個網絡。這一開始是比特幣的宗旨,但是比特幣網絡各種礦池和礦霸的出現,導致真實情況離中本聰提出來的去中心化還是有些區別。
我們會不斷驗證和提高系統去中心化的程度。區塊鏈有這么多好的功能,不可篡改性、安全性等,但是這個世界上因為它受益的人還太少了。即使是我在Google、Facebook遇到的很多程序員都對區塊鏈一知半解,本來這些應該是更加容易接受區塊鏈的人群,但是對區塊鏈行情的誤解和對整個技術的不清晰,導致很多人看不到區塊鏈的價值。
未來區塊鏈不管是數據、參與人數還是它的使用方便程度,以及被法規的接受程度一定都會越來越高,那么它的價值體現就會更加明顯。有一種觀點是,區塊鏈給世界上所有窮人一個永不倒閉的銀行。
這只是把區塊鏈當做底層數據庫的一個最為初始的,甚至可以說相當簡陋的應用。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會有越來越多有價值的數據被傳到不同的鏈上,屆時會有越來越多提供鏈上數據搜索、挖掘、分析、可視化的服務商。
未來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鏈上存儲成本高的原因,礦工或是節點沒有能力或是不愿意長期存儲大量數據。屆時,可能會有數據存儲服務商,甚至可以是谷歌或是亞馬遜,來提供鏈上數據的付費再存儲服務。區塊鏈上只存這些數據的哈希,從而保證數據的不可篡改特性即可。
不是每條鏈都可以信任
如果有一家公司要把公司內部的 IT 基礎設施和重要數據從機房搬上云,你覺得它會選擇哪家云服務商?
很明顯,如果是國內公司大概率會選阿里云,國外會選亞馬遜 AWS 或微軟 Azure。
信任,有聚集效應。畢竟,強如亞馬遜 AWS,每年都會發生一兩次宕機,讓公司的主干業務跑在其他小服務商上,壓根信不過。
傳統貨幣,大家最信任的是美元;貴金屬避險,大家最信任的是黃金;區塊鏈,大家最信任的是比特幣。
當區塊鏈從“賬本+計算機”升級到“數據庫+計算機”之后,這種信任會進一步聚集。畢竟,有些可以輕松被 51% 算力攻擊的公鏈,先不說能不能把賬本升級到數據庫,即便升級成功了,你敢把真正有價值的數據傳上去嗎?
V 神曾經“保守地”預言,有 90% 的 1C0 項目都會歸零;而在很多人看來,90% 也許應該擴展到 99%,1C0 項目應該擴展到所有區塊鏈項目。
沒辦法,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殘酷的商業世界。
互聯網時代,作為旁觀者,那些無數倒下的公司,早已告訴過我們這些數據和答案;區塊鏈時代,作為當局者,我們只是不愿去相信而已。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