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八屆天弈全球專家研討(TGES)暨第十五屆中國金融風險經理論壇(CFRMF)2019專題交流在京召開,OK集團首席研究員發(fā)表《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演講。
演講嘉賓簡介:
胡大鵬:OK集團首席研究員,北京大學應用數學碩士,Oracle認證Java企業(yè)架構師,先后在華為、北電網絡、甲骨文、百度、微軟從事技術研究與設計。曾任 JavaEE專家組成員、云計算架構師、大數據架構師等職位。目前在OK集團從事數字經濟與區(qū)塊鏈技術研究、風險投資等工作。
演講全文如下:
在開始分享之前,先做一個鋪墊。我們這個主題不講幣的問題,只講鏈的問題。因為幣的本質是政治問題、是利益問題、是信仰問題。關于幣的爭論肯定是無休無止的,大家永遠無法一致的。但是鏈不一樣,鏈的問題本質上是個學術問題、是個技術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對這個東西認知不一樣,可能會有分歧。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隨著更多的交流,最終大家可以達成共識。幣的問題是發(fā)散的,而鏈的問題是可以收斂的。所以說我們不談幣的問題,只把鏈的問題討論清楚。
但是這并不是說幣的問題不重要,其實幣的問題當然也很重要。幣和鏈是緊密相連的,鏈是承載工具,幣是其上的資產。我并不認同“無幣區(qū)塊鏈”這個概念,沒有幣,要鏈這個工具有什么用呢?就好比開一家沒有錢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永遠是零,那開銀行有什么意義?沒有幣的鏈是無意義的。只不過我們暫時擱置幣的爭議,先把鏈的問題討論清楚。
首先把結論擺出來:“金融業(yè)正在面臨一個跨時代的機遇,我們可以重新構想一個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以解決長期固有的難題?!边@句話是美國證券存管信托結算公司(DTCC)的總裁兼CEO Michael Bodson 說的。DTCC為美國的證券行業(yè)提供了40多年的金融基礎設施服務,其作用類似于中國的中證登。他們作為金融基礎設施服務商這個角色,積累了長期的實踐經驗,所以對區(qū)塊鏈的這個看法很深刻、比較有權威性。
一、做一個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我們從Libra開始,相信大家都看過Libra白皮書。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提出了兩個使命。第一個使命就是一個簡單的無國界貨幣;第二個是做一個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第一個使命是關于幣的命題我們不討論,今天討論第二個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使命。
當第一次看到白皮書的時候,我們很激動,但同時也很忐忑。激動是因為提出了用區(qū)塊鏈來構建金融基礎設施這樣一個命題。而我們也正在研究這個主題,所以我們特別希望了解Facebook對這個問題如何解答的,并且通過它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來印證我們自己一些想法,所以對白皮書非常有期待。同時我們也很忐忑,萬一Facebook把這些做對了,把事情做成了,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機會沒有了,至少市場里最大的一塊蛋糕被人家切走了。
但是等我們把它的白皮書看一遍之后,我們比較失望,因為我們想看到東西都沒有出現,只能說它是一個中規(guī)中矩、可圈可點的區(qū)塊鏈項目。但是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話,還差太遠。但是同時也很開心,因為他沒做到,意味著我們還有機會。目前根據Libra 聽證會的結果來看,Libra現在處于一種被暫停的狀態(tài),這也印證了我們當時的一個判斷。但是現在說Libra一定會失敗還為時過早,至少還有翻身的機會。
二、什么是金融基礎設施?
我們不管Libra 最終失敗還是成功,但有一點必須承認,它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命題,只不過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為什么區(qū)塊鏈可以作為構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技術?我們知道,互聯網有很多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什么那些技術不能用來作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但區(qū)塊鏈可以?
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頭開始說起,首先什么是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通俗的理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它有兩層意思,第一,它不是銀行,也不是交易所、信托、保險等為用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他是為其它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通俗講就是銀行背后的銀行。比如剛才說的DTCC,中國人民銀行的清算系統等,都是基礎設施。第二,它不提供儲蓄服務,不投資也不放貸款,金融基礎設施基本的功能內容包含五項:支付、中央證券存管、中央交易對手、證券結算、交易數據庫。歸結一個詞記賬,記賬是最基礎的金融服務。
提到記賬,這就可以跟區(qū)塊鏈有關系了。我們知道區(qū)塊鏈有個同義詞叫分布式賬本。一般我們給別人介紹區(qū)塊鏈時,有兩套不同的方法:第一個就是面對技術人員的時候通過區(qū)塊鏈來講;第二個面對非技術人員的時候,通過分布式賬本來講。這兩個詞的含義可以是近似的,只是有些技術上的差異。不是所有的分布式賬本都是區(qū)塊鏈,區(qū)塊鏈只是分布式賬本最常用的數據結構。比如說像比特幣、以太坊,都是通過區(qū)塊鏈來組織賬本數據的。但是Libra不是區(qū)塊鏈,它沒有區(qū)塊的概念,當然也沒有鏈。為什么它可以沒有區(qū)塊呢?當需要礦工進行獎勵的時候,獎勵是按區(qū)塊來分發(fā)的,所以如果分布式賬本需要對礦工激勵,就涉及區(qū)塊的概念。但Libra是采用類BFT共識算法,它沒有礦工獎勵,自然也不需要區(qū)塊的概念。但是這個技術性的差異不重要,不影響你最終的結論。如果不是技術人員的話,其實完全忽略技術差異。你可以把區(qū)塊鏈和分布式賬本看成是同義詞。
通過分布式賬本來理解區(qū)塊鏈這個概念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它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內涵是最接近的。反之通過區(qū)塊鏈理解它的內涵是很痛苦的事情,必須把區(qū)塊鏈相關的技術概念吃透了之后,才知道內涵是什么。而通過分布式賬本就可以繞過繁雜的技術術語,直接理解它的現實意義。
什么是分布式賬本呢?它是一個多方共享的賬本管理系統。原來的賬本系統都是封閉、中心化管理的,比如說招商銀行的賬本就招行自己管;民生銀行賬本,就民生自己管。大家各自管自己的賬本,彼此不公開。但是分布式賬本技術,它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了多個金融機構之間共享一套賬本。它的基本特點是:第一,所有的參與者都有一份內容一致的資本,我這里的賬本和你那個賬本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異。第二,這種賬目誰來管?每一筆交易寫入的時候,也就是說記賬的時候需要所有參與者達成共識,才能去記賬。第三,它使用私鑰和簽名來管理資產的所有權,資產的管理權在用戶手里,所有權與管理權是統一的,不像現在的銀行,資產的所有權與管理權是分離的。
三、區(qū)塊鏈的技術優(yōu)勢
區(qū)塊鏈本質上它就是一種顛覆性的記賬技術,金融基礎設施本身核心功能也是記賬,這種新的賬本管理的技術相對原來的技術有什么優(yōu)勢呢?可以從這六個方面來考慮。
(一)效率
第一個是效率,效率體現在什么地方呢?舉個例子,行內轉賬與跨行轉賬相比,跨行轉賬更麻煩,需要兩個不同的賬本去對賬,中間穿過一個支付系統。同樣是跨行轉賬,境內的跨行轉賬和跨境轉賬相比的話,跨境轉賬更麻煩,因為這不僅是跨兩個銀行的問題,而是要跨越兩個支付系統的問題,所以中間環(huán)節(jié)更麻煩。如果用分布式賬本方式完成支付有什么好處?它可以把所有的轉賬都變成行內轉賬。
以比特幣為例,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從一個賬戶轉到另一個賬戶,都是在比特幣的網絡這一家銀行里面轉,沒有國家的區(qū)別。對比一下,要是轉美元,從一個國家轉到另外一個國家,中間很麻煩,是一個跨境轉賬的過程。通過共享賬本,就可以做到把跨行、跨境交易在公共賬本上,一次性完成結算,這就是所謂的“點對點支付”。這縮短了交易環(huán)節(jié),簡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摩擦,所以效率就大大提升。
(二)風險
第二點是風險,因為把所有的跨行轉賬變成行內轉賬,節(jié)約了很多金融中介。這些中介產生的風險,比如說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還有操作風險,都可以直接歸零,區(qū)塊鏈可以技術性的大幅降低金融系統風險。
(三)透明度
第三點是透明度,原來的賬本是不透明的,都是中心化的賬本。比如銀行賬戶數據,它不透明的。當然監(jiān)管層要去查的話,可以要求銀行配合調查,但是不會允許其它機構直接管理他的賬本,這種中心化賬本是不透明的,但是去中心化的賬本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交易記錄,透明度很高,更加便于監(jiān)管,也便于決策層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手段理解和判斷金融運行狀態(tài)。
(四)標準化或全球化
現有的金融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分散的、不連續(xù)的系統。美國有6000多家銀行,德國有1600多家銀行,全世界有1萬多家銀行,每家銀行都擁有自己獨立的賬本管理系統,都是不連續(xù)的。不連續(xù)導致標準不統一,也很難統一。比如SWIFT十幾年前推出了ISO20022國際標準,推廣了十幾年很多銀行也還是用自己的標準。但是對照互聯網的情況,通信和協議的標準就很統一,比如廣為人知的TCP/IP、HTTP協議,因為互聯網是一個連續(xù)的整體。但是金融不一樣,金融是一個分散的系統,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有自己獨特的金融系統。在這種情況下,要推一個全球化的統一的標準,難度是非常大。但是區(qū)塊鏈就不一樣了,在分布式賬本系統上,全世界用同一個賬本、同一個網絡,所有銀行、所有參與者必須要遵守同一個標準。就像比特幣一樣,比特幣的協議就會成為一個事實上的標準。所以有了分布式賬本技術之后,在金融業(yè)里面推行全球化、標準化就非常容易。
(五)自動化
自動化是智能合約的技術優(yōu)勢。智能合約技術可以把我們的貨幣、資產寫到代碼里面去。之前很難想象把人民幣寫到代碼里,但是有了智能合約之后,我們就可以用代碼來管理我們的資產,降低人工管理的成本和風險,提高自動化程度。包括資產的登記、發(fā)行、銷售、流轉,各種各樣的操作都可以電子化、自動化。
(六)避免重復建設
最后一點是避免重復建設。現在傳統的金融系統,構建基礎設施的時候都要搭建一個專有的通信網絡。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國人民銀行,人行為全國搭建一套清算體系,但這個清算體系不是基于互聯網,它是基于專有的衛(wèi)星通信系統,利用衛(wèi)星通信系統上保證跨行之間的信息通信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像SWIFT、Visa搭建自己的清算系統的時候,都是一個專門系統。但是區(qū)塊鏈不一樣,它是基于互聯網的,完全可以重用互聯網的底層通訊協議和基礎設施。這筆通訊基礎設施的成本也可以節(jié)省出來。
四、各國金融機構關于區(qū)塊鏈的相關研究
既然利用區(qū)塊鏈技術構建金融基礎設施有很大的前景,那么國際上對于這個領域的研究有什么進展?我們找到了幾個比較有權威性的。這些項目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項目,比如像美聯儲、DTCC、還有歐洲央行,他們在16、17年分別寫了專門研究報告,分析了區(qū)塊鏈技術對他們國家的支付、清算、結算系統的影響。那么另外一部分不僅是理論研究,更是落地實干。比如說加拿大央行的Jasper 項目、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聯合發(fā)起的Stellar 項目,還有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的Ubin 項目,這些項目都是由央行牽頭、聯合一些區(qū)塊鏈初創(chuàng)公司以及相應的金融機構,在一些當下比較著名的區(qū)塊鏈平臺上構建概念驗證系統,用到金融系統里面去,看看到底能不能用,這是一種實踐性的研究。
這些研究分好幾期,把不同的區(qū)塊鏈平臺分別用在不同領域里。比如說跨行支付業(yè)務,還有證券清結算業(yè)務,還有跨境支付業(yè)務等不同領域。這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材料,因為這里有第一手的實驗結果,不是一種純粹理論性分析,有實踐數據支撐的。這些研究的結果比較詳盡,而且畢竟內容比較豐富,也沒法詳細展開。
五、不同金融領域、不同國情,區(qū)塊鏈帶來的收益不同
上述這些研究成果總體我有兩點感受,第一首先在肯定區(qū)域鏈改造力的前提下,也要認識到,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金融領域,區(qū)塊鏈的收益是不一樣的。
目前中國很多銀行高管不看好區(qū)塊鏈,我覺得不能完全歸結為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這里面也有行業(yè)的原因。比如從一些分析報告里有個結論,就是說區(qū)塊鏈對于境內的銀行間支付雖然有收益,但不足以彌補它的成本。為什么?要所有銀行切換到區(qū)塊鏈平臺的話,成本是非常高的。中國那么多銀行都要去改造,IT基礎設施的遷移成本非常高,所以這個收益不足以覆蓋成本。
但是在另外一個領域,就是在一個賬本里面有多種資產的這種情況下,它的收益很明顯。我們說區(qū)塊鏈是一種共享賬本,一個方面是指多個金融機構可以共享一個賬本,同時多種資產也可以共享一個賬本。當多個資產用一個賬本管理的話,資產交換的結算會大大簡化。
為什么?舉個簡單場景,比如大家去買股票,拿人民幣去買茅臺的股票,這背后的結算是兩筆支付。一個是人民幣支付,另外是股票的支付。在現有金融系統里面,這兩筆資產走的是兩條不同的支付路徑。人民幣的支付走銀行間的轉賬;股票的支付,走中證登證券結算系統。這就所謂的DvP 問題,這兩條路徑要維持一致性,不能一個支付成功、另一個支付失敗。怎么維持一致性呢?用中央交易對手。中央交易對手作為中間人,一手人民幣、一手股票,保證了兩個支付的一致性。這個系統在現實中怎么實現的?中證登有上海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上海分公司負責上證的證券交易對手,深圳分公司負責深圳的證券交易,它需要一個很復雜的系統來支撐這種證券交易的一致性。
但是在區(qū)塊鏈上,中央交易對手的任務只需要幾百行代碼就搞定了。從技術上講,如果人民幣和茅臺的股票都在同一個區(qū)塊鏈平臺上管理,可以通過一個智能合約實現中央交易對手的功能。向智能合約發(fā)起一個交易請求,它自動把這個涉及兩種資產、四個賬戶的支付在一個交易里面完成。傳統的世界里面,你需要一個很復雜的系統才能做成的事情,在區(qū)塊鏈上只要幾百行代碼,所以這里的收益是非常大的。這是第一點,就是說不同的行業(yè)不同領域,它的收益是不一樣的。
六、區(qū)塊鏈還“不成熟”
另外一個感受是區(qū)塊鏈現在的“成熟度”還不夠。這里并不是說區(qū)塊鏈本身技術不成熟,其實區(qū)塊鏈技術本身其實已經很成熟了,甚至說都已經熟透了。從08年到現在已經11年時間,區(qū)塊鏈各個技術方向,各個領域研究已經很透了。比如像共識算法、智能合約、P2P網絡、密鑰管理等等,所有領域都已經研究的很透。
那區(qū)塊鏈的不成熟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是它和其它的金融要素在集成方面還非常的不成熟。雖然說金融基礎設施最核心的功能是記賬,但絕不僅僅是記賬,還有什么其他要素?還應該包括法律基礎、治理機制、準入合規(guī)機制,還有風險管理等。這次Libra在聽證會上被挑戰(zhàn),有人就問,你怎么去保證恐怖分子不會使用個Libra網絡,你能保證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嗎?因為監(jiān)管合規(guī)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但是現有的區(qū)塊鏈系統在這些問題上都比較弱。所以區(qū)塊鏈距離成為真正的金融基礎設施還差的很遠。
七、總結
今天的分析可以總結為兩個觀點:第一,區(qū)塊鏈技術能夠成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重塑金融業(yè)的格局生態(tài)。第二,區(qū)塊鏈本身的技術已經完備而成熟,但當前的挑戰(zhàn)還必須要整合現有金融系統中的其他要素,實現完整的金融基礎設施。
最后介紹《Libra監(jiān)管與合規(guī)白皮書》,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工作成果。為什么會有這個白皮書?我們當時看了Libra 的白皮書就發(fā)現它的監(jiān)管合規(guī)做的很不成熟,一定會被會監(jiān)管層挑戰(zhàn)?;趨^(qū)塊鏈技術的監(jiān)管合規(guī)是我們的一個關鍵研究方向,所以我們就寫了這么一個白皮書。它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利用區(qū)塊鏈技術去構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如何解決監(jiān)管與合規(guī)的問題?不謙虛的說,從比特幣的創(chuàng)世論文以來,這是第一個對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系統性解決方案的白皮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