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片性能排名是如何?
一直以來缺“芯”少“魂”是中國計算機產業的心病,除國防軍工和信息安全領域使用龍芯、申威、飛騰等國產CPU之外,民用市場上的國產計算機基本沒有“中國芯”,中國每年需要進口的芯片的資金已經超過每年進口的石油總價,高達2000多億美元。
近年來,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度重視,成立了擁有1200億元人民幣的集成電路大基金扶持產業發展,先后與IBM、VIA合資/合作成立兆芯、宏芯,并大力扶持展訊、海思、聯芯、新岸線等ARM陣營IC設計公司茁壯成長,那么各家在2015年各取得哪些技術成果?或者說2015年國產芯片哪家強?
龍芯
龍芯在2015年對龍芯可謂是豐收年,于年中發布的GS464E可謂里程碑式的突破,在SPEC2000測試中,整數和浮點性能成倍提升——SPEC2000 GCC4.8編譯器跑分為:整數764/G、浮點1120/G,使用LCC編譯器跑分為:整數828/G、浮點1578/G。特別是其浮點性能已經接近了Intel IVY。3A2000也得益于新微結構實現相較于3A1000性能提升1倍,不僅一掃3A1000和3B1000時代的憋屈。
從表中可以看出,龍芯和Intel,最大的差距在主頻上。其次才是制程和微結構的差距。
龍芯正在流片的3A3000,針對GS464E的瓶頸做了改進,將定點發射隊列從16項提升到32項,將浮點發射隊列從24項提升到32項,并提升了緩存和主頻。期待3A3000流片歸來后的表現。
申威
因為某些原因申威始終帶著神秘色彩,而且公開資料也非常少,即便了解到情況也怯于下筆。
2015年申威的超算芯片性能達到Intel第一代至強PHI計算卡的水平,而且有著更好的性能功耗比,在設計理念上也更先進,并被用于采用純自主技術的100P超算。
筆者曾認為申威專注于超算芯片,放棄了桌面芯片的進一步研發,但事實證明筆者低估了申威的技術實力,在完成超算芯片研發的同時,申威還發布了新一代桌面芯片,該芯片采用中芯國際40nm制程,主頻1.6G,功耗40-50W,根據SPEC2000測試,整數超過1000分(@1.6G主頻)。
目前,申威也積極進軍黨政軍安全PC市場,并對龍芯、飛騰、兆芯等做安全市場的IC設計公司造成沖擊。目前申威桌面芯片的性能基本滿足黨政軍辦公需求,真正的短板在軟件支持上。
此外,在服務器芯片方面,申威也正在積極開發一款16核服務器芯片。
飛騰
飛騰后仿制過德州儀器的DSP,做過Intel的安騰,仿制過流處理器,仿制過UltraSPARCT2,先后更換IA-64、SPARC、ARM三個指令集,將合作單位折磨的痛不欲生。
在飛騰購買ARM指令集授權后,飛騰于2015年發布了自主設計的微結構和CPU。
2015年,飛騰(ARM)有“火星”和“地球”2款產品。“地球”是一款4核CPU,微結構是國防科大自主研發的“小米”,是一款桌面CPU。“火星”的微結構也是“小米”,“火星”擁有64核心,主頻達2G,制程工藝28nm,功耗120W。雖然“火星”單核性能較弱,但依靠核心數量優勢,在Spec 2006的模擬器測試中,多核整數分數達672,浮點分數585,足以和Xeon E5-2699v3相媲美(Xeon E5-2699v3整數、浮點成績分別是680和460)。
誠然,目前的“小米”還無法與Intel的ivy、haswel相比,但在ARM陣營中,根據模擬器測試成績,單核性能是強于ARM Cortex A57的(筆者認為SPEC2006整數9.6/G是開auto parallel的結果,關autoparallel,使用GCC,將來實測有7/G就是勝利)。
目前,“火星”和“地球”都在流片中,估計2016年年中會有好消息。
君正
君正在2015年和三星合作,使君正產品能夠獲得三星正在推廣的Tizen系統的支持。并推出了針對智能穿戴芯片市場和物聯網芯片市場的M200和X1000。這兩塊芯片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性能夠用的前提下,非常廉價且功耗很低。君正打算將X1000賣到15-20元,搭載X1000的開源開發板可以賣到100左右。極低的價格再加上芯片本身又集成了RAM,外圍電路相對簡單,X1000甚至可以跨界充當“超級單片機”。
由于嵌入式芯片在軟件方面也是底層+OS+應用軟件,底層+OS往往由芯片供應商解決,而應用軟件一般按需求定制。這導致在智能可穿戴市場,相當一部分可穿戴產品和應用軟件具有專用性,軟件生態鏈相對較短,加上應用需求的多樣化,導致不能用一套通用方案來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在這個領域沒有某個廠商可以實現壟斷。
因此,在智能穿戴市場未必會出現PC和手機市場那樣贏著通吃的情況,而這就給君正一個機會,比如某個正在做WIFI音響的創客團隊,就因飛思卡爾前段時間漲價30%,而選擇了廉價的X1000芯片,并訂購了1萬片做測試。
智能穿戴芯片和物聯網芯片對性能要求不高,君正的產品完全滿足性能要求,而Intel的愛迪生雖然性能強悍,但頗有大炮打蚊子的嫌疑。ARM陣營IC設計公司受制于相對較高的授權費,在芯片產量較小的情況下,并不具備價格上的競爭力。
因為對性能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相對較少,大部分應用場景更關注低功耗、廉價、尺寸等因素,所以智能穿戴芯片和物聯網芯片市場真正的競爭力不是性能,而是功耗、廉價和軟件支持。因此,就不比較性能了。
宏芯
由于引進技術中,往往有這樣一個過程,先貼牌,后仿制,再修改原始設計,最后在將引進的技術融會貫通后自主創新。因此,宏芯2015年發布的CP1,其實就是IBM的Power8的馬甲。根據宏芯公布的PPT,要走完貼牌、仿制、修改、自主創新這個過程基本要到2018—2019年的CP3。祝宏芯能用5年時間實現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推陳出新。
兆芯
2013年,上海市國資委下屬的上海聯投和***VIA合資兆芯,上海聯投注資12億元人民幣,還承接了核高基1號專項,獲得了不少于70億的項目經費。
兆芯的產品線很長,根據兆芯官網的資料,有智能機頂盒解決方案、智能手機解決方案、臺式機解決方案、筆記本解決方案。其中智能機頂盒解決方案、智能手機解決方案的CPU核購買自ARM,GPU用的是購買自S3的技術,到底是買S3的技術授權,還是購買全套技術資料,因具體交易細節尚未披露也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購買了S3全部知識產權,并可以此為平臺開發自己的產品,那么兆芯(GPU)將會是景嘉微電子的強力競爭對手。
兆芯的臺式機和筆記本解決方案所用的X86芯片,但存在知識產權瑕疵——VIA的X86授權源自收購Cyrix,但在Intel收緊X86授權后,VIA遭受Intel專利大棒暴擊,使VIA的橋片銷聲匿跡。在英特爾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達成協議后,英特爾需向VIA提供x86授權協議延長至2018年4月。
目前,兆芯有ZX-A和ZX-C兩款X86芯片,ZX-A是VIA Nano的馬甲。
2015年兆芯發布的ZX-C其實就是當年VIA做到一半,后被放棄掉的四核CPU,VIA/兆芯在拿到核高基的經費后,將當年的半成品做成成品。ZX-A和ZX-C使用同樣的微結構,差距僅限于雙核變四核,主頻提升到2G,40nm變28nm。
從表中可以看出來,雖然ZX-C有2G主頻,但是因為微結構性能有限,整體性能并不強。
海思麒麟、展訊、聯芯
由于都是購買ARM IP核授權就索性一起說了。
2015年海思和展訊在商業上都實現巨大成功——根據IC Insights發布 2015 年全球前十大 IC設計商排行與整體銷售排名,海思和展訊雙雙擠入前10。麒麟950非常高的概率成為2015年能在市場上買到的安卓最強芯。而展訊在被紫光收購后,也成為不差錢的主,員工數量迅速擴充到4000余人,在擁有雄厚的資金后,和以廉價著稱的聯發科大打價格戰,大幅侵蝕3G手機芯片市場,并將聯發科打的丟盔棄甲,股價慘遭腰斬。
而聯芯則借小米的東風,將LC1860推向市場,雖然無法和海思和展訊相比,但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
不過在海思麒麟、展訊、聯芯在商業市場取得成功的同時,也要注意到,這三家公司賣出的手機芯片沒有一片是自主設計的微結構。三家公司都是購買ARM的CPU核、GPU核以及各種接口IP核,通過一定的流程,集成(高級組裝)SOC。雖然通過購買國外技術大幅降低了技術門檻,縮短了研發周期,但整個過程根本不涉及最核心的微結構設計。因此,在芯片的性能、功耗、安全性、利潤分配方面缺乏話語權,在完全依附于AA體系后,在發展路線和安全可控方面完全受制于ARM和谷歌。
由于都是購買ARM IP核授權,產品高度同質化,性能差距的根源在于ARM不同微結構的性能差距,因此,麒麟950在性能上大幅領先SC9830A、LC1860。
因為搭載三星獵戶座8890和高通驍龍820的手機還無法在市場上買到,加上筆者對GK跑分不感冒,所以就比較已經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獵戶座7420和麒麟950。麒麟950(4A53+4A72)和三星獵戶座7420(4A53+4A57)比較的話,由于主頻相差不大,就看A72和A57孰強孰弱了。
根據華為公布的SPEC2006測試,A57整數得分為6,A72整數得分為6.7,因此,在CPU方面麒麟950也強于三星獵戶座7420;GPU方面麒麟950是ARM的Mali T880MP4,獵戶座7420是Mali T760MP8,根據ARM的資料,兩者性能相當。
龍芯現在是什么水平,什么時候能把英特爾和AMD趕出國門?
龍芯,在國人的眼中是一個巨大的IP,我們這一代人對龍芯的期待,不亞于我們上一輩人對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期待,作為國產芯片的掌門人,我們給予了龍芯太多太多的厚望,只不過國產芯片的道路上,龍芯一路艱難前行,太多的坎坷與漫長正在考驗著龍芯。
2017年4月,龍芯終于給國人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龍芯推出了代表國產最高水平的桌面處理器芯片。
其中最為令人振奮的是龍芯3A3000和龍芯3B3000,從實測數據看,這兩款芯片的綜合性能已經大大超越了 Intel ATom系列處理器和ARM系列CPU,這個性能,用中國工程院院士磚家的話來說,已經達到了可用的的水平,圖形計算能力出眾,日常辦公的使用以及出差都沒有任何問題!
國產手機處理器中前有華為麒麟的翹楚,后有小米松果處理器的后起之秀,作為桌面處理器的龍芯,這么多年國家大量經費的投入,哪什么來給國人一個滿意的交代呢?從過去的發展路徑來看,即使是磕磕絆絆,但胡偉伍說,未來龍芯要做的,就是要把“天花板上的”CPU造出來。
在征服星辰大海之前,我們來看看這顆國產頂級CPU龍芯3A3000究竟怎么樣:
1、目前國產最強
由于目前CPU都是多核心架構,所以比較芯片的絕對性能,那就是單核心的單挑,龍芯之父胡偉武介紹,3A3000這款芯片的單核心性能,在國產所有芯片里面性能最高,這一點是毫不夸張的說,國產芯片研發機構本來就不多,所以龍芯在國產芯片領域最強理所當然。
2、超過Atmo和ARM!
具體性能方面,3A3000是龍芯上一代芯片性能的3-5倍,請看下圖,與VIA和AMD的主流中端芯片比較,數據幾乎相當,個別方面還有超越的地方。這個性能超于Intel atmo和頂級手機處理器中的ARM處理器,相當于Intel和AMD高端處理器的性能。
3、距離Intel最強技術仍有30%的差距,超越只是時間的問題。
雖然性能相當于Intel的高端處理器,但還是和Intel的頂尖水準有一定的差距,實際上作為一個剛剛成立,只有十年的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打理扶持下,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國際頂尖水準也是情有可原的,雖然龍芯3A3000和Intel 高端CPU還有30%的差距,這大概就是一代產品的微小距離,不過只要加大經費的投入,增加研發人員,目測只需要3年的時間就可以趕美超歐,不僅讓中國人用上國產的龍芯,更讓世界各國人民用上中國的芯片!
4、龍芯可是純自主研發
倪光南院士曾經說,核心技術不可買來,買來的還是核心技術嗎?龍芯的開發一直走的是自主研發的道路,據胡偉武介紹,龍芯3A3000除了廠家提供基本的單元外,CPU和內存控制器等模塊都是自主研發并設計生產,把第三方IP拒之門外。
龍芯之父胡偉武詳細介紹了龍芯的產品規劃,2019年—2020年,龍芯CPU要追上AMD全系列的水平,追上AMD胡偉武很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那么距離因特爾頂尖系列處理器 至強(Xeon)系列的差距就很小了,這個時候,單核心性能就會遇到物理的天花板,只能靠增多核心數來提高CPU的性能,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特爾在2010—2012年就已經觸及單核心性能的天花板。
龍芯已經很強大,才發布的龍芯3A3000就已經超越了Intel,相信在未來的幾年中,龍芯處理器取得更大的進步,把Intel和AMD趕出國門,相信在加大經費投入的前提下,建立起龍芯的生態圈,國人也能早上用上基于龍芯CPU芯片研發的電腦進行辦公,用上龍芯的手機處理器,掉打驍龍三星手機處理器,實現中國心之夢!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龍芯的十年,是輝煌的十年,為中國芯片自研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龍芯超越國際頂尖處理器的輝煌時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