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老牌路由器廠商N etcore磊科宣布其首款智能路由器即將問世。至此,智能路由器“三國”格局基本形成:以N etcore為代表的傳統路由器廠商、以和小米為代表的巨型互聯網公司和極路由、果殼路由等創業型路由公司。
傳統廠商以有渠道和硬件生產為優勢;創業型路由器公司自稱更懂用戶需求。究竟誰能搶占未來智能家居的中樞神經?梧桐樹資本管理合伙人童瑋亮建議,創業型智能路由器公司在吸引核心用戶后,快速與其他智能硬件進行匹配并與其他平臺結盟,其中難點在于定義平臺和入口。戈壁創投合伙人徐晨認為,未形成規模前談平臺服務還為時尚早。
混戰中結盟
南都:從上下游合作以及產業鏈聯動的角度來看,哪類公司優勢步伐更快?
徐晨:因為智能路由器目前還屬于電子產品,從手機行業的先例來看,除非創業企業能找到一個差異化明顯的切入點,不然傳統路由器企業的渠道和生產優勢還是會比較明顯,從互聯網巨頭來說,我個人感覺似乎在軟硬結合方面大家的狀態還在嘗試階段,態度決定位置。軟硬結合還是一個需要抱著置死地而后生的心態才能做好的行業。
童瑋亮:硬件的玩法和純互聯網公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對于供應鏈的經驗,從產品原型到規模化生產的把控,實物產品的營銷等。所以純互聯網公司除非下比較大的決心和投入較大的資源去做軟硬件結合的產品,否則更多是觀望合作,比較難有大的起色。
而老派的純硬件公司去做智能路由器,缺乏互聯網產品和平臺的思路及經驗,也比較難在產品體驗上吸引用戶。純智能路由器公司,如果有鮮明特色,吸引核心用戶后迅速擴張規模做到批量出貨后,怎么與其他智能硬件更加匹配、與其他平臺更多結盟很重要,自發去定義平臺和入口也很不容易,現在還是混戰。
王楚云:可以看到,包括T P-LIN K、D -LIN K這樣的傳統路由器廠商本身也在做一些調整,包括更貼近用戶的需求,但更多還是基因問題,并且我覺得他們做創新更多會受制于基因影響,他們也不會像我們(創業型路由器公司)這樣靈活。
黃冬:一個理想中的智能路由器,我認為必須首先要滿足三個條件,即:硬件基礎、內容與服務的生產與消費生態、基于互聯網的云基礎服務。從這一個標準上來看,能夠將傳統硬件行業、服務、移動互聯網行業的三大核心資源有效進行整合的公司,將會非常有價值。
我不認為現有互聯網大佬企業能在智能路由器這一領域形成巨大沖擊。原因很簡單:現有互聯網企業太專注于服務的提供以及內容和服務的上下游整合。他們在路由器和硬件行業里,對于硬件的設計和供應鏈少一些。從他們之前做手機或者其他硬件產品也可以看得出來這一特點。
而傳統的路由器廠商更多的是生產以及渠道強勢的企業。很少嘗試為用戶去做服務,他們一般會認為,琢磨用戶成本比較大。單純做硬件,在工廠上投入生產線,收入和利潤就上來了。做服務就要投入,要靠長期的累加和疊加。通過邊際效益產生競爭力,對于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門檻。
穩定P K快速
南都:安全、簡配、智能家居成為目前智能路由器廠商的主打賣點,您覺得這是差異化嗎?
王楚云:我們對智能路由器的定位是:先是一個路由器的運轉平臺,尤其是硬件上,比如存儲CPU、內存等是否達到智能系統的要求。另外是云端平臺,要看是否能提供一些服務,比如物聯網通道服務、加速服務等。最后是手機及終端應用,讓路由器與手機建立交互。
目前涉足智能路由器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多,但仍處在尋找方向的初期階段。我們發現,其實在業界,產品的穩定性這一基本問題都還沒有完全解決。極路由目前主要圍繞“信號強,上網快”這兩個剛需來進行。后期再去開拓云端服務、手機互動等延伸服務。
黃冬:我認為所有的智能產品,一定要有一個好的輸入輸出,以及良好的需要增加不同功能時的擴展性,也就是應用和內容服務能夠形成一個生態圈。現在的路由器更多的只是一個數據通信設備,不能夠完成一些所謂智能化的東西。當然路由器里面也帶有CPU、內存和存儲,看起來好像能做智能化的東西,但是它本身沒有輸入輸出界面,第二個它的計算能力還是比較弱的。所以,我認為向智能路由器第一步的轉變,就是先讓路由器具有輸入輸出的能力,也就是交互的能力,我們希望通過屏幕來完成;再其次就是逐步讓它變成一個可以讓用戶使用更多功能,并且有著獨特的服務和應用的生態圈。
李程:我們理想中的智能路由器,應該是用以提供高速穩定WIF I的路由器O S;用以擴展豐富應用的A PI接口和豐富實用的上層應用。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對于智能路由器的規劃還包括了從系統層到應用層,再到平臺層。
在這樣的框架之下,容易拓展出來的合作便會非常多。我們想做成一個類似A PP ST O R E的東西。比如我們舉辦了A PP大賽,便是從底層開放的接口到應用,再到上面的系統層面合作。第三方在一個智能路由器平臺上便能支撐起30多個插件。其中包括W IFI的管理、智能家居控制等方面。
大腿不是想抱就能抱
南都:創業型智能路由器公司上下游進行合作可以從哪里突破?
王楚云:在物聯網布局上,我們會希望以平臺的方式跟其他廠商合作,我們提供系統的固件,會為其他廠商提供接口。我們來做好扎實的穩定平臺,云端、手機端。跟其他廠商合作,從他們的設備傳到我們的手機端和云端的,目前已經有合作伙伴利用我的平臺去做研發。
其實對于他們這些廠商來說,自行去開發云端和控制端,投入太大。比如智能燈泡要去建一個遙控器,還要做互聯網,還要做手機端,根本不可想象。如果跟智能路由器合作,就非常容易了。
從上游來看,我們也不太可能把T P-LIN K這樣的公司給吃掉或打掉,更多是希望可以跟他們合作,因為生產制造不是我們的強項,但當兩家公司實力懸殊的時候他們是很難有一些合作。
李程:對于我們來說,在市場擴展上,我們認為需要“抱大腿”和巨頭合作,共同深耕智能路由器這一領域。我們作為一個智能路由器平臺,通過和巨頭良好合作互動,引入戰略資源。
南都:用戶需求和市場方面會是一大瓶頸嗎?
徐晨:是的。對于整個行業來講,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用戶對產品的需求。用戶對于手機可能一年換一臺,電視幾年換一臺,但是路由器不知道是多久,很多人似乎是壞了再換。還有就是對于路由器需要有哪些額外功能用戶似乎沒有概念、沒有強烈的更新需求和消費導向,對創業公司的快速成長占領市場不是意見容易的事。
李程:技術上的瓶頸并不大,不過智能路由器肯定是需要市場的培育和教育。整個智能路由器還沒有普及到大眾的層面,應用也不可能很快走到用戶心里去。事實上,價格是比較大的因素。不過目前來看,大多數智能路由器都已經切入到了用戶可以接受的價格。
應用不是想接就能接
南都:你覺得應用是好的突破口嗎?如何嫁接?
童瑋亮:純智能路由器,依然是偏硬件,到軟件或應用或平臺,個人覺得還是有段距離。依然舉小米智能路由器的例子,有1T硬盤,是個N A S或可能成為私有云,那對于用戶在應用層面就有明顯的入口,用戶會在PC/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上去使用這個應用,那就帶動更多其他和智能路由器匹配應用的使用習慣。要一個典型剛性應用的突破口切入用戶的使用場景,智能路由器才可能真正變成智能家庭的入口或中樞。
徐晨:這個我覺得更多是市場已經逼迫廠商從功能路由器到智能路由器,而不是所謂的廠商來突破,因為基于A ndroid的方案比傳統的方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價格也因為量產的關系基本沒有太大的差距。所以不是你決定做不做,而是上下游和需求端告訴你必須做。
其實基于路由器的應用面非常廣,理論上任何互聯網和移動的應用都可以放到路由器上,但是由于其缺乏移動性,所以更加適合的應該是和家用消費電子相關的互動應用,比較容易想到的是家庭網絡存儲、影視頻流媒體分享、智能家具控制等,但是那幾塊也有不同的人在切,所以看上去路由器非常“萬金油”,機會很多,其實反過來看,任何一個終端都可以取代路由器,競爭也很慘烈。比如很多智能家具的廠商的產品都已經帶有路由器的功能。就像手機短信的出現意味著BP機的存在性就不是那么明顯了。
黃冬:我想未來有關智能路由器的框架可以分成幾波:首先第一波應該是存儲類服務。其次是網絡服務,包括網絡加速、流量管理、屏蔽廣告和安全等問題。第三波的服務,可能是所謂的智能家居接口。不過目前來看,各個廠商還沒有明確走到這一步,需要一定的周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