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州亞運城主媒體中心(MPC),首先迎接各媒體記者的是立在大門一側的3個大型電子顯示屏,這是一組可以同時實施互動式服務的設施,上面既有天氣、交通等生活信息,也有亞運動態、賽事日程等賽會信息。只要用手輕觸屏幕,便可知悉。
數字化、信息化讓亞運會的各項服務更直接、更便捷,而它展現的也僅僅是科技亞運的一小部分,體育賽會的正常運行也是一刻也離不開信息技術。正如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所說:沒有信息技術的應用,運動會就不可能成功舉行。
精確感知的裁判
“贏了,贏了!中國隊繼94年亞運會連續四次獲得男子4 100米混合泳接力銀牌之后,本屆亞運會終于打破日本隊五連冠的夢想,以3分34秒01獲得金牌 ”
不過,成績官員遲遲沒有公布比賽成績,裁判也在交頭接耳,似乎在電腦屏幕上查看著什么,終于成績公布了,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日本隊以3分34秒10獲得冠軍,實現了五連冠!
到底怎么回事?
這就是本屆亞運會最復雜、最精確的計時計分系統做出的最終公正裁決 中國隊第二棒王帥在入水時提前起跳了0.01秒。
本屆亞運會是歷史上比賽項目最多、參賽人數最多的亞運會。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長謝學寧表示,不同于北京奧運會競賽項目的規范化、標準化,亞運會有不少亞洲各國的特色項目,本屆53個需具有計時計分系統的競賽項目都需要根據各自的特色單獨設計,進行創新性開發,系統數量和開發難度都是空前的,很多技術是首次在亞運會競賽項目中使用。
比如,帆船項目的“GPS裁判系統和模擬圖像演示系統”就是首次應用,能夠實時顯示比賽船只的位置、速度等信息,讓裁判實時精確掌握賽場動態,也讓運動員和觀眾更直觀地了解賽事進程;競技體操項目采用無線PDA技術,首次使用實時的圖像仲裁系統,為裁判打分提供了最為便捷、直觀的技術手段,保證了裁判的精確公正。
無所不知的大管家
“姓名?年齡?什么時候進來的?什么時候離開 ”
這不是在審問犯人,而是本屆亞運會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大管家 運動會信息系統,注冊人員的所有信息都收集在這里。
本屆亞運會共有約1.2萬名運動員、4600多名技術官員和裁判員、1萬多名記者和媒體人員、66萬名賽會志愿者參加。競賽項目數、場館數都超過北京奧運會,但工作人員(含志愿者)和所花經費都只是北京奧運會的幾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運動會信息系統全面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服務。
所有有關人員只需要一次性提交一份完整詳細的個人資料、領取一張注冊卡片,就能享受到人員注冊、賽會安保、酒店管理、權限分配等一卡式服務。
圍繞有關人員的吃、穿、住、行,針對體育競賽本身的人員報名、注冊、比賽計時計分、裁判仲裁、賽果公布、電視轉播、現場解說等業務流程,亞運會信息系統開發部署了40個子系統、55個競賽項目的成績處理系統和53個競賽項目的計時計分系統,為場館競賽管理自動化、智能化運行提供可靠保障,為媒體和參會人員提供INFO信息查詢、公眾綜合信息服務等40多種綜合信息服務。
主運行中心充當大腦
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綜合處處長范小紅說,如果將亞運信息技術和通信系統比喻為一個人,那么主數據中心(MDC)就是心臟,主運行中心(MOC,又稱“指揮調度中心”)無疑就是大腦。
主數據中心(MDC)設于亞運體育文化中心,占地320平方米,于2009年4月建成并投入運行,共有19個網絡機柜,源源不斷地為主運行中心(MOC)、信息技術監控指揮中心(ITCC)以及各場館信息技術團隊(VITM)的指揮管理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數據信息和解決方案。
主運行中心(MOC)也設于亞運體育文化中心,占地510平方米,于2009年7月建成并投入運行。它就像一個無所不知的大腦,集中了圖像顯示、視頻監控、視頻會議、中央控制等用于指揮調度的核心功能,匯聚了實時顯示事件報告、應急處理預案、場館比賽場地、賽程賽果、獎牌榜、城市地圖、道路交通、氣象信息、接待抵離、城市視頻監控等全面信息,并能根據需要隨時切換。覆蓋82個會場的視頻會議系統和連接77個場館和重要場所的亞運視頻專網、可實時監控21665路亞運場館和周邊區域的視頻圖像和來自全市211個派出所的26038路視頻圖像的亞運會場館安保視頻監控系統就是和大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立體直觀地構建了一個先進、穩定、高效的遠程音視頻指揮溝通平臺。
800M數字集群一呼百應
“一組,我是指揮長,收到請回答?!?/P>
“一組一號收到、一組二號收到 ”
這不是無線電粉絲的小規模呼叫,而是在無線集群網絡指揮下的大規模行動,這就是承載著本屆亞運會4.3萬用戶、3000多通話組和18000臺數字集群終端的800M數字集群通信網。網絡采用統一技術體制和統一頻率覆蓋整個“大廣州”,真正實現即時通訊,一呼百應!
今年5月,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建成了用于亞運的800M數字集群通信網,以提高指揮調度效率和亞運重點區域話務承載能力。
廣州市政府充分發揮集群共網統一平臺、聯動指揮的特點,結合各單位的使用需求,采用無線虛擬專網技術,實現各單位共享同一個網絡。
根據用戶特點,廣州800M數字集群共網在亞運期間主要分為三個專網:政務專網、公安專網、亞組委專網,三張網絡相對獨立,互不干擾。而在亞運會開閉幕式舉行地點 海心沙,則建設了三張“網中網”,提高重點區域話務承載能力,有效降低通信擁堵概率,以確保亞運會開閉幕式的順利召開。
據統計,11月12日至22日,800M數字集群共網全網話務量41859.86Erl,總呼叫次數1091萬次,杜絕了斷站和網絡惡性擁塞。
ITCC 全天候守護
“您好,這里是信息技術監控指揮中心?!?/P>
“我是增城飛碟中心IT技術經理,賽前十分鐘我場館評論員坐席(CIS)出現故障,無法使用?!?/P>
剎那間,亞運信息技術監控指揮中心(ITCC)的前方大屏上就閃現出了發生亞運賽事(AGIS)網絡賽時2級事件的黃色字幕,值守人員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召集技術力量排查原因,五分鐘內故障解除。這就是亞運賽時信息技術監控指揮中心(ITCC)經常出現的一幕。
信息技術監控指揮中心(ITCC)設于亞體文化中心地下一層,值守團隊人數超過200人,劃分為成績應用、網絡通訊、場館信息技術保障、主運行中心保障、設備管理、綜合保障等6個功能組,3班倒24小時值守,以統一的信息技術支持熱線電話為亞運會各階段IT運行維護提供中英文雙語報障受理服務,全天候對亞運信息系統運行情況進行監控、解決場館遇到的各種信息技術難題。
亞運會期間,信息技術監控中心團隊(ITCC)實時聯系中國電信等運營商組建的8個核心網機動團隊、22個線路響應支撐團隊、73個場館保障組和5個場館群流動保障團隊共3000多人,全天候快速處理賽時應急事件,保障亞運信息系統快速高效響應。在亞運會賽時運行期間,信息技術支持呼叫中心和覆蓋所有競賽場館及重點非競賽場館的66個IT幫助臺每天接受并處理超過400宗服務請求和故障申告,其中11月12日開幕以來已處理超過3430宗服務請求和故障申告。
視頻監控實現指揮調度
11月13日上午7:40,亞運轉場東莞指揮部。東莞市委副書記黃雙福和市公安局局長崔建親自坐鎮,監控亞運轉場情況。
7:52,2號車隊從廣州出發。指揮部相關指揮員通過對講機發出指令:相關人員注意,請每隔兩公里報一次車隊的位置,相關站點請做好接車隊的準備。
8:19,指揮部接到匯報,2號車隊到新塘出口,指揮部當即指示廣深高速東莞段所有工作人員做好接車隊準備。
8:23,車隊進入東莞轄區。
8:24,指揮部發出指令:“請注意,車隊即將進入,請做好接車準備?!蹦铣谴箨牷貜?“工作人員已準備好。”
隨后,2號車隊由南城大隊帶入東莞,2號車隊順利完成轉場。筆者從指揮部的視頻監控看到,雖然是交通高峰期,但轉場十分順利,一路上廣深高速東莞段車輛不多,交通十分順暢。
黃雙福說:“措施很到位,我們所控制的35公里,視頻監控都看得清清楚楚,全部覆蓋,沒有任何盲點。”謝學寧表示,這只是視頻監控可視化調度的一個簡單場景,視頻監控已日益成為城市管理、治安防范和大型重要活動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手段。
本屆亞運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最大化實現系統資源的整合共享,在原有廣州市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管理及應用平臺基礎上,升級改造完成了亞運會場館安保視頻監控統一平臺。網絡規模、視頻圖像聯網數量和智能應用水平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無線電有害干擾事件為零
本屆亞運會為了規范無線電波秩序,保障無線電安全,廣州舉全省之力,組建了共269人的無線電保障團隊,全面開展電磁環境整治。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1月22日,共審批了95家亞運臨時用頻單位共3067個頻率,合法的無線電設備11227臺;組成了無線電監測網絡,累計監測時間超過10000小時,排查干擾29起;在廣州市12個區開展了電磁環境整治行動,共普查5233家單位和52664臺無線電設備;以省政府名義發布《關于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實施局部無線電管制的通告》,發動區、縣級市、街道落實無線電管制工作,發放各類無線電管理宣傳材料共14000多份。
謝學寧說,通過以上舉措,有效地保障了亞運會各項工作無線電頻率的通信安全,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有害干擾事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