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大運營商相繼公布2019年財報,業界期待已久的運營商2019年5G投資計劃也公布于眾:中國電信計劃投資90億元;中國聯通計劃投資60億~80億元;中國移動約為172億元,粗略估算,三家總計投資不超過342億元。
業界一致認為,5G將開啟萬億級的新增市場,是未來國與國之間、運營商與運營商之間角逐的重點,因此也必將成為運營商不惜重金布局的戰略領域。包括設備商、終端廠商、解決方案廠商在內的各環節無不看好5G,紛紛摩拳擦掌,期待在5G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5G盛宴并未如期而至。三大運營商謹慎保守的5G投資計劃,與躁動的產業熱情形成鮮明對比,讓業界回歸理性,也促使人們思考:如何理性看待5G網絡建設步驟?
謹慎保守的342億元
根據近期的公開消息,運營商的5G網絡建設計劃總體上偏向于謹慎保守:中國聯通表示“謹慎進行5G投資”,中國電信認為“5G產業鏈仍有待成熟”,中國移動表示“今年將務實、審慎地推進5G網絡建設”。
具體來看,中國電信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柯瑞文表示:中國電信今年5G資本開支約90億元。中國聯通認為5G剛剛起步,今年又是元年,需要進一步的技術試驗,預計今年安排60億~80億元的5G投資。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2019年含5G的總投資將不超過去年的1671億元,不含5G的投資約在1499億元,也就是說2019年中國移動的5G投資不會高于172億元。預計中國移動將建設3萬-5萬個5G試驗基站。
綜上,三家運營商2019年的5G投資不超過342億元,與業界期待的萬億級5G盛宴相去甚遠。
那么,運營商謹慎務實投資5G的原因何在?
商業模式、技術、牌照等為主因
運營商采取謹慎務實投資態度的原因,可以從其高管的言論中找到一些答案。
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表示:“首先要想明白5G需要巨大投資,現在還不到5G大規模投入的時間,因為5G的技術,尤其是5G商業模式還需要探索。”因此,5G技術和商業模式不成熟是中國聯通的主要顧慮。
中國電信總裁柯瑞文表示:“今年我們安排90億進行規模試驗,下一步會根據試驗情況、牌照發放情況和產業鏈成熟程度等調整投資計劃和擴張試驗規模。”柯瑞文的這番話釋放了兩個信息:一是牌照情況和產業鏈程度等是判斷5G能否規模商用的重要因素,二是中國電信的90億元5G投資有可能會擴大。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則含蓄地表示:“5G將推動網絡架構發生革命性變化,運維管理復雜度持續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垂直領域應用尚待成熟,商業模式、經營方式有待創新”。
綜合上述信息,影響運營商5G投資熱情的原因,主要包括商業模式不明確、技術和產業鏈不成熟、牌照尚未發放等。
需要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
在商業模式方面,5G能夠提供更快的速率、更低的時延和更大的覆蓋,但是如果僅用于個人用戶的高帶寬業務,那么在提速降費繼續推進的當下5G很難推動收入增長;而在新業務方面,雖然各方也在探索5G直播高清視頻、5G遠程手術等應用,但是這些應用或者缺乏可變現的商業模式,或者在5G應用初期網絡質量不能保證,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
缺乏可行商業模式的技術如同鏡中花、水中花,雖然美麗但無法觸及。在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高級分析師楊光看來,不知如何賺錢是運營商謹慎投資5G的最主要原因所在。
在技術標準化方面,雖然2017年12月5G的NSA標準凍結,半年后SA標準凍結,但是R15 Late Drop推遲到2019年3月凍結,能夠實現URLLC和mMTC場景的R16標準可能到明年3月才凍結,標準遲遲不確定,勢必影響后續的產品準備和業務商用環節。
在產業鏈準備方面,包括終端芯片在內的環節尚不具備規模商用的條件,目前推出的5G手機售價都在萬元左右,性價比不占優勢,具有應用示范能力的5G終端最早要到2019年下半年推出。
此外,我國5G牌照尚未發放,給運營商建設5G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三大運營商謹慎部署5G的主要原因。
參考國外運營商先行者情況,5G目前也不具備規模商用的基礎。例如,韓國政府宣布推遲原計劃在3月末實施的5G商用;美國運營商雖然搶先商用,但卻出現了AT&T因為商用偽5G而被競爭對手告上法庭的事件。國外運營商搶先部署又出現變化的情況充分說明,現階段5G投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根據產業鏈準備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過程。
缺乏資金亦難倒英雄漢
除了產業鏈的客觀原因,運營商謹慎投資5G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缺乏資金。
工信部通信科委常務副主任韋樂平日前表示,按照容量站來建設,5G投資大約為4G的1.5倍,全國總體來看,預計5G投資達1.2萬億元,5G投資周期可能將超過8年。韋樂平解釋,5G工作頻段高,基站多(至少是4G的2倍左右),基站貴(目標希望能降到4G的2倍左右),功耗高(約為4G的3倍左右)。
然而近年來隨著提速降費的持續競爭,運營商為全社會持續讓利輸血,僅是2018年就讓利總計1200億元;同時隨著同業和異業競爭的加劇,運營商的營收利潤壓力加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5G投資規模。
財報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實現運營收入7368億元,增速降低到5年前的1.8%;自由現金流從2017年的679.81億元下降到2018年的390.76億元。
“帶頭大哥”尚且如此,其他兩家也不樂觀。王曉初提出,中國聯通希望業界廣泛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共同分擔成本、共同發展。今年兩會期間,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提出設立5G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的建議,希望對5G網絡建設給予必要的資金補貼,引導社會資本參與5G網絡建設,緩解運營商資金壓力。而中國電信則對5G共建持開放態度,強調與運營商的共建、共享是基于市場原則。
無論5G網絡共建共享,還是建立專項基金,都反映了運營商手頭并不寬裕,希望借助外界力量分擔5G建設投資的強烈意愿。
謹慎并非常態,未來步伐將加快
那么,我們是否就此否定此前比較樂觀的預期,認為運營商5G投資將會一直謹慎保守下去?回答并非如此。
首先,加快5G建設是國家層面的要求。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希望通過加快5G商用刺激我國經濟發展,5G建設已經升到了政治層面。而三大運營商均為央企,領導由中組部任命,堅定不移地執行國家政策是運營商義不容辭的職責。
其次,2019年對于5G謹慎投資不代表2020年會繼續謹慎保守,運營商已表示將動態調整計劃。例如,中國聯通王曉初表示:“一年5G試驗以后,明年看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規模投入。”中國電信柯瑞文表示:“下一步會根據試驗情況、牌照發放情況和產業鏈成熟程度等調整投資計劃和擴張試驗規模。”所以,運營商的5G投資會依據技術成熟度、牌照、競爭、試驗結果等進行調整。而隨著5G標準的確立、臨時牌照的發放、終端成熟度的提高,未來5G商用條件趨于成熟,運營商加快5G發展也就順理成章。
有鑒于此,楊光估計,不排除國家未來會對運營商在稅收、電費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幫助其降低5G成本,從而助力5G商用步伐的加快。
資料顯示,三大運營商2014年~2018年的4G網絡投資累計約7200億元,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2025年5G網絡總投資額在9000億元~15000億元。
遲到并不等于消失,5G盛宴還會來到,但是業界需要更多準備和耐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