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飛翔于園區上空,自動巡查中實時將畫面傳送到后臺,一旦發現問題即可迅速定位并形成工單;機器人穿梭于各個角落,隨時隨地按需配送物料,過程中自動避讓各種障礙而無需人工監控;遠程駕駛汽車行駛在道路上,將人員從駕駛艙中解放出來,避免疲勞駕駛等外因帶來的風險并切實提高效率;在線交互拉通企業內外,圖片、視頻類的信息交互成為普遍現象,在大帶寬支持下實現“即傳即得”……這一幕幕并非科幻片中的情節,而是華為深圳總部的真實一角。作為當下行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主要承載,園區正因5G、AI等前沿ICT技術的日益成熟與普及迎來一場“智變”——降本增效只是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讓園區“活”了起來,成為一個全感知、會思考、能行動、可進化的生命體。
與此同時,智慧園區的建設也將開啟一個極為龐大的產業機會。據IDC統計,我國各類園區ICT相關投資在2019年超過2000億,年復合增長率達12.7%。引入5G后,其投資強度和韌性勢必還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在令政企從轉型升級中獲益的同時,也為電信運營商、行業集成商、應用提供商等相關各方帶來新的突破點和增長點。
那么5G為園區帶來了什么?產業生態是否為5G智慧園區建設做好了準備?又如何“化勢為實”,來推動其規模商用?通過最近華為召開的一場5G智慧園區合作伙伴沙龍,我們或許得以一窺究竟。
5G ToB的共性場景
憑借“超大帶寬、超低時延、海量聯接”的鮮明特性,5G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提升,更將關鍵使能技術,激發數據價值、賦能千行百業。預計到2035年,5G將驅動全球各行業產出增長13.2萬億美元,創造2230萬個就業機會。
繼去年6月商用牌照發放以來,我國5G發展取得了良好開局,“5G改變社會”迅速成為現實。在進一步發展ToC業務的同時,發展行業應用、釋放5G紅利,正成為新的焦點所在。
華為5G Marketing部部長趙志鵬表示,園區是發展5G行業應用的最佳突破口之一。港口、礦山、制造、教育、醫療等不同行業的業務特性不同,因此訴求點也千頭萬緒;但又確實有著共性存在,即大部分業務發生在園區場景下。化繁就簡,把園區單獨抽出,優先利用5G解決這個場景下的問題,將有助于行業更快速享受到5G的價值和紅利;而當大多數園區都開啟智能后,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處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的園區,面臨著運營管理、業務創新、服務體驗、綜合安防等一系列的挑戰。在他看來,5G的到來首先實現了人、地、事、物、情、組織的高效聯接,“讓以前聯不了的現在可以聯、以前不方便聯的現在方便聯、以前聯了有問題的現在沒問題”。而從更宏觀的角度,聯接的密度、計算的精度、數據的廣度與數字經濟的強度正相關,聯接、計算、云、AI和應用基于5G這一底座有機融合、協同作用,所產生的聚變效應為園區插上了快速發展的翅膀,帶來持續成長的空間。
利用5G的卓越聯接優勢,5“機”協同,在園區里將有更多的場景和應用落地。在華為智慧園區業務部副總裁崔海峰的描述中,未來的智慧園區將呈現出三大特征。首先,它是一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以人為本、綠色高效、業務增值;其次,它是一個融合了人、機、事、物等元素的深度融合體,全面感知、泛在聯接;最后,它是一個具備生命力的有機生命體,主動服務、智能進化。
建設5G智慧園區正當時
將5G應用到智慧園區,支撐從數字政府到城市管理、到企業轉型的需求與日俱增。那么產業生態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我們可以從標準、網絡、終端這些關鍵維度出發作個剖析。
華為中國區運營商5G智慧園區部部長邱真介紹說,在標準方面,3GPP R16標準于7月3日正式凍結,將5G的能力從增強型移動寬帶(eMMB)擴展至包括低時延高可靠性(uRLLC)、海量連接(mMTC)在內的全業務場景,從而滿足垂直行業所需。并且,智慧園區本身也已存在一些行業標準。
在網絡方面,我國運營商5G網絡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僅中國移動一家就已建成近30萬個5G基站、部署城市超過300個;到9月底,全國主要的城區、郊區和城鎮將完成5G網絡覆蓋。
在5G智慧園區生態體系中,擁有網絡基礎、運營經驗的運營商無疑將是主要的建設者與運營者。趙志鵬建言道,為把握這個重要機會,運營商首先要選擇價值行業進行聚焦,二是構建面向行業的“規-建-維-優-營”能力,三是做好商業模式上的準備,四是構建生態、與產業相關各方充分合作。
在終端方面,作為網絡與終端同步發展的第一個移動通信代際,5G終端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已相當豐富。根據GSA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7月底,已有364款5G終端設備宣布發布,其中162款已上市商用。它們的種類包括手機、手機、頭戴顯示器、熱點、室內CPE、室外CPE、筆記本電腦、模塊、卡式加密狗/適配器、工業級CPE/路由器/網關/調制解調器、無人機、機器人、平板電腦、電視、相機、USB調制解調器、開關、車載OBU和自動售貨機等。
一方面,行業終端通過工業CPE或工業網關接入園區5G專網;另一方面,當前已有大量行業終端內置5G模組,實現規模量產,這些集成5G模組的終端功耗更低、性能更強、綜合成本也更有優勢。以AGV為例,在云南、成都、天津、寧波等地的AGV小車內置模組項目已快速從測試走向規模商用;再比如,華為、海康、大華等廠家均已經推出內置5G模組的攝像頭產品,并已規模商用,這標志著5G攝像頭這一市場的成熟和規?;?。
華為能做什么?
在5G智慧園區建設中,華為能做什么?它不僅提供終端、管道、邊緣計算和云的基礎網絡能力,更是和運營商攜手為合作伙伴提供一個豐富應用的平臺,便于行業內的合作伙伴快速開發和集成行業應用,與伙伴協同進行多項園區應用創新,服務于園區的生產、經營與管理。
趙志鵬例舉到,5G ToB絕大多數應用都需求上行,華為通過系列軟件技術提升數據的上行能力并降低時延。再比如它提供了運營商和不少企業都非常關注的網絡切片功能,可在一張物理網絡上構建多個專用、虛擬、互相隔離的邏輯網絡,滿足了靈活的應用場景,并有效保障服務質量。
“今年5月,華為發布了《智慧園區未來白皮書》,最近又參與了全國智標委智慧園區工作組的組建。我們將從標準、產業、解決方案等維度積極推進5G智慧園區建設,與運營商客戶以及伙伴共同開創5G智慧園區的新時代。”邱真說道。
基于基礎網絡能力與應用平臺,華為已在資產管理、園區物流等領域打通了合作伙伴應用。像是在物流領域,該公司6月份與移動、昆船、倍福聯合發布了《5G智慧物流應用場景與解決方案白皮書》,攜手打造全國首個5G全場景智慧物流新裝備孵化基地。
產業合作時不我待
5G智慧園區產業鏈涉及多個環節,并且行業應用方向極為豐富,涵蓋園區物聯、AGV物流、AR眼鏡、智能巡檢、園區辦公等。5G智慧園區規模商用的盡快實現,需要參與的各方擰成一股繩,將所有推動力量都聚合到一起。而目前看來,華為的串聯工作亦已初見成效。
在此次沙龍活動上,來自智慧園區產業鏈上下游的代表們分享了各自的創新實踐成果。中軟國際結合智能設備基于端、邊、云架構,提供5G智慧園區整體解決方案,為園區客戶提供綜合安防,園區物流、園區辦公等綜合解決方案,實現園區全方位智能化管理。通過5G園區智能化運營中心實時監控園區綜合事態,并結合應急預案和智能終端,做到園區人、車、物、事件的可視、可管、可控。
廣東工業設計城與華為公司、廣東電信深入溝通與合作,選擇基于“5G+天翼云+AI”的數字化技術來構建管、控、營一體化的5G智慧園區,通過信息技術資源的整合,賦能產業園區升級發展,提高園區服務水平,推動園區經濟發展。
鼎橋在模組、工業級CPE、邊緣計算網關、智能網關領域突破創新,支持園區合作伙伴由松耦合設備應用集成到深度模組設計集成,助力各行各業進行產業升級和改造。
華恒焊接集成華為5G模組,聯合江蘇移動,利用5G E2E網絡切片實現AGV遠程控制,解決了傳統AGV采用Wi-fi遠控信號時延大、穩定性差以及覆蓋弱的弊端。在昆山華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的廠房里,已經有12臺AGV小車穿梭于500個貨架4萬多種材料間,只要接到指令,AGV就會將對應的貨架運送到倉管員的工作臺邊,人機協同進行安全生產。
新石器已在全球率先完成L4級無人車產品商業化落地和規?;桓叮錈o人車系列不僅是首個搭載5G工業CPE的無人車,而且通過和華為的深度合作實現了一車多網,讓無人車成為移動的5G平臺。目前已在雄安新區、世園會園區、朝陽公園、首鋼園區、福州飛鳳山、西安大唐不夜城、西安古城墻、菜鳥物流園等地部署運營,致力于攜手百度、菜鳥、美團等國內外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無人車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
朗坤智慧園云平臺融入“互聯網+”模式,通過公共云或私有云的方式,將園區監督管理、公共服務業務和企業經營生產業務布置在云端,降低園區和企業信息化的設備投入和IT運維成本。結合5G智能網聯的特點,通過設備巡點檢系統的建設來規范設備的點檢管理工作,提高點檢數據質量,同時自動采集生產控制系統數據,以此為基礎建立廠級設備狀態檢測與分析平臺,實現生產管控信息化的目標。
此外,6月6日正式啟動、引發了極大關注的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中,專門設置了“智慧園區”專題,當前該專題有248個項目參賽,其中84個項目進入決賽,這也證明了5G智慧園區應用的蓬勃發展。
“新基建”加快推進下,5G行業應用發展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園區正是實現5G新價值、為行業提供新動能的關鍵場景所在。變“盆景”為“風景”,讓5G智慧園區的創新實踐成果真正惠及千行百業,有望成為接下來一段時間5G發展的主旋律,越快投入的人也就越能獲取時代的紅利。時代呼喚英雄,機會就在這里。
責任編輯:g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