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領域從不缺少話題,一個3G,就說也說不完;專業人士從不默默無聞,一個“闞大炮”,就足夠引發最高級的口水大戰。
2006年5月10日,一貫反對中國上馬3G的闞凱力再次顯現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強硬做派,聲明:“中國上3G是經濟災難,禍國殃民!”隨后,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闞教授又闡述“IP無線寬帶技術的崛起將導致3G破產”、“3G生存空間像銥星, 上馬也會被替代”兩個觀點,將其一直看好的無線局域網引到了臺前。
一個產業,乃至整個國家費盡心思、歷經磨難并推崇倍至的新科技,竟然被貶得一文不值,這顯然在大多數人的情感中是說不過去的。于是,一場爭論在所難免。
3G真的已經過時了嗎?天文數字般的投資會打了水漂?無線局域網就是未來的4G?闞凱力如此論調,到底是敢于直面政府主管,為百姓謀福利的英雄?還是只想出風頭,惟恐天下不亂的梟雄?
反觀3G在中國通信領域的現狀,似乎也是迷霧重重,讓人看不出眉目。
說重視,卻一直遲遲不見相關政策和規則的出臺,牌照也是一拖再拖;說輕忽,卻不遺余力地研發出世界上第三個3G標準,為中國通信產業謀取最大的主動權;說堅持利益為重,卻放任巨大的市場潛力不顧,一味地等待所謂的時機;說等待更好的機遇,卻又不停地放話出來,中國要上3G,中國肯定上3G,從2004年的冬天,說到了2006年的夏天……
一個人挑戰一個產業,會有怎樣的結果?一個可移動的局域寬帶PK一個可上網的移動通信,又會挑起怎樣的紛爭?一個被關注了太久的技術面對一個被壓抑了太久的國家,到底會引發出什么后果?
《IT時代周刊》在經過深入采訪,突然發現,有時抽身事外,也許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身。
第一章 名家名言 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
“3G是否會引發經濟災難”的爭論,主要圍繞的是3方面:市場需求、投資傾向以及跨越3G發展4G。所謂“理不辯不明,情不講不清。”學術界自然要把這3個觀點辯出個高低與長短。
需求論
闞凱力觀點:
“在我國,就不應該上3G,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3G的需求嚴重不足,這已經被國內外無數事實充分證明了。”
“在國外,歐洲3G運營商80%以上的收入仍然來自語音,而99%以上的業務都可以由2G系統完成,致使3G運營商都在虧損。在國內,聯通的CDMA1X在國際上就是3G系統,提供了幾乎所有的3G業務,但是需求量很小,也是嚴重虧損。”
反駁意見:
《通信世界》社長兼總編輯項立剛:“3G是全新技術,與2G、2.5G、2.75G有本質區別。中國最早上通信的時候,一部手機一兩萬塊錢,很多人說沒有市場,然而這個市場是變化的,網絡價格現在降了10倍不止,手機降到1000多元。如果2006年上3G,以現在的收入水平,現在的終端價格仍會有人說3G沒市場,但2006年的3G市場肯定要變化。”
信產部電信專家陳凱博士:“3G是否有市場,還取決于很多其他因素,如業務資費、手機價格、用戶的受教育水平、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從目前移動發展的現狀不難分析出,一些發達地區、高端用戶、時尚一族對3G有需求是肯定的。因此,不能簡單地說3G有或沒有需求。”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旭東教授:“我認為肯定是有需求的,關鍵是需求大小的問題和時間問題。從全世界發展看,對于3G的需求沒有原先想象的好,但在日本、韓國也有不錯的發展。”
投資論
闞凱力觀點:
“需求的不足必將帶來運營商的嚴重虧損,這在我國電信業已經是不爭的共識。在全世界3G運營商仍然嚴重虧損的情況下,我國3G的盈利將更加遙遙無期,連其生存都令人堪憂。”
“因此,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為了推廣我國并不急需而且必將嚴重虧損的3G,將要投入的這6000億對我國意味著什么?這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是要不要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負責任的原則問題。”
反駁意見: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呂廷杰教授:近兩年來中國通信網絡平均投入是2000億元,這個錢遲早要投,很難說虧損。“技術是經濟的引擎,任何一個技術的進步都不會帶來經濟災難。在西方國家,無論是登月計劃,還是星球計劃,都是通過不斷地引入新技術,達到推動產業發展的目的。上3G,也有這方面的意義。”
信產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培芳:“3G短期將給運營商經營風險。業界流行一句話:‘上新技術就是找死,不上新技術就是等死。’但是找死還有一線生機,如果等死就是百分之百的死。”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競爭力與IT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3G是國家戰略意義的需要,無論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推動產業鏈等方面,都有無法估量的效應,這不是用投資多少錢能夠評估的。”
愛立信大中華區市場與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盧勇:“3G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新的3G‘生態系統’涉及經濟的許多方面,比單純在電信產業產生的價值要多得多。”
過時論
闞凱力觀點:
“3G在目前來看,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技術,完全應該向全IP的無線寬帶技術網絡去發展、過渡,目前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轉變中。全IP完全可以替代3G,而且比3G具有高得多的性價比。”
反駁意見:
信產部通信科技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我不同意跨越3G。從理論、實踐上來分析,我認為3G都不是災難。3G是其中一個不可跨越的階段,移動通信不可能一下到了第5代。所以我覺得闞教授有點著急。我發現,反對3G的,都把WIMAX的期望值設置太高。我是中性的,我覺得不應該著急。”
信產部電信專家陳凱博士:“應該上3G,還是應直接上4G,或者其他更先進的技術,取決于各個國家的具體發展實際,不可一概而論。從目前3G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力度看,要繞過3G似乎可能性不大。如果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中國現在決定不上3G,已付出的一切由誰承擔責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旭東教授:“技術發展、特別是技術應用都有連續性問題,就好比我們不可能從原始社會直接跨進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發展3G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須的,不能因為將來還會有更好的技術就不上3G。”
信產部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新技術新業務研究部副主任鄭有強:“移動WIMAX和3G的業務有一定的重疊,但業務的重疊并不代表兩種技術完全是替代性的關系。眼下,能夠帶來更快速度的3G制式HSDPA、EVDO正在實施當中,相信他們會給3G一個提速。”
第二章 現狀思考——3G真的會引發經濟災難嗎
公婆辯論,各有其理。學術辯論還沒個結果,觀念爭論卻已上升到了純技術高度,WIMAX、WLAN、HSDPA、EVDO等專業名詞的出現,著實讓外行人看著云山霧罩。然而,就在人們為各自的標準制式,技術規格,甚至歷史發展都挖地三尺的時候,一貫被人拿來做3G反面典型的歐洲市場,卻奇跡般復蘇了。
3G在悄悄變化著,發展著。最直接的證明,就是眼下各處展現出的蓬勃生機。
歐洲復活 3G市場開始出彩
據咨詢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發布的研究數據,3G在歐洲正逐步興起。
全球已經有超過5000萬WCDMA用戶,其中歐洲用戶份額超過51%。意大利、瑞士、英國市場更是呈現出井噴現象。而早期一直為3G虧損所累的和黃公司,由于采取了激進的價格策略,其旗下的3家公司已在西歐3G市場贏得了74%的份額。
這份研究報告還指出,2007年西歐將有20%的移動用戶成為3G用戶,而在2010年之際,這個比例將達到50%。顯然,多年來3G發展以日韓為重心的局面正在改變,3G正在蔓延和活躍開來。
反觀國內,似乎局勢也不差。
諾盛日前表示,盡管中國的3G市場開啟較晚,但3G業務一經出現,中國的3G用戶群就會在短期內飛速壯大。諾盛稱,在中國推出3G服務的第一年內,中國將擁有550萬的3G用戶,至第2年年末時用戶總數會飆長至2190萬,至第3年年末時會達到8420萬。
用戶層與市場趨勢的鼓舞,3G終端市場也開始活躍起來。傳統手機企業紛紛迸發出對3G的熱情,排名全球前5位的手機企業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LG、索尼愛立信等僅在2005年一年中就以每家6~10款的規模推出了WCDMA手機。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調查公司4月20日發布的分析報告,預計2006年度WCDMA手機出貨量將為9000萬部,EV-DO手機出貨3800萬部。3G終端已經是一個年需求量過億的大市場。
不過從目前看,3G終端市場的主導依然是知名的國際手機企業。但中國企業又豈會坐視不理?中興、華為、夏新等中國手機新貴們都已經有3G終端供應海外商用市場,中國企業的3G終端因為價格合理且好用而被國外運營商大量采購。
以華為為例。
2005年2月15日,沃達豐發表聲明稱,從2006年9月開始,將向21個國家的消費者,提供由華為為沃達豐定制的沃達豐特有品牌的WCDMA手機。據英國媒體報道,華為與沃達豐的手機采購協議長達5年。
華為無線終端營銷工程部營銷總監李承軍透露,“我們與沃達豐的核心商業模式是只使用‘Vodafone(沃達豐)’品牌”。言外之意,以往其他廠商為沃達豐提供的3G手機,主要以供應商品牌為主,這種商業模式之下,廠商的巨額品牌費用必然轉嫁到產品成本中,使產品零售價格升高。而與華為的合作,則使沃達豐在產品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SP爆發 3G引發增值新熱點
歐洲爆發3G用戶狂潮,一個不可不提的先決條件就是3G業務的擴充。也正是包括視頻電話、位置定位、移動電視、電子郵件、高速互聯網接入以及圖片傳輸業務等3G服務的擴充和提升,為西歐3G市場的復蘇贏得了時機。
運營商們由此堅信,如果想收回在3G網絡上的巨額投資,就要加大3G業務的開發與創新,同時,提高非短消息數據業務收入的比例。
根據艾瑞調查顯示,3G應用服務中手機用戶最期待視聽娛樂業務,比例達到38.4%,其次是視頻電話占22.7%,地圖定位占18.4%,電子商務占14.8%。2005年全球移動娛樂市場銷售收入達17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71%。預計至2009年,全球3G應用市場將超過590億美元,這一速度已經大大超過網絡游戲的增長。預期到2010年僅亞太地區就將產生470億美元的收入。
由于手機具備隨時隨地上網的特點,隨著手機功能的創新、手機播放視頻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寬帶條件不斷改善,手機視聽娛樂業務勢必會成為緊張工作生活的用戶不可或缺的一項休閑服務之一。
面對即將來臨的3G,中國市場自然也不甘寂寞。各SP紛紛探尋新興增值業務的開發,爆發出一種爭相轉型的狂潮。“2006年將是移動商務的一個拐點。隨著3G的到來,以短信為主的移動商務時代將在2006年畫上句號。”北京小有名氣的SP億美軟通CEO李巖向本刊記者透露。
中國移動卓望信息技術高級副總裁鄭朝暉也表示,3G的到來是一個變革,而資訊和娛樂將影響3G時代。移動夢網將不斷完善商務運營模式,使基于移動娛樂產業鏈的各界企業有機會實現多贏。
3G前夜,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開始考慮利用手機平臺拓展業務。而對于新興SP們而言,這正是他們的商機所在。
“比如在傳播形式上,3G時代絕不再是簡單的文字了,而是彩信、圖像、動畫,甚至音樂等諸多元素。用戶得到這條信息之后,可以通過WAP直接登陸企業網站,甚至直接給企業下定單。”業內人士如此認定。
速度比拼 3G并不輸陣
3G是否會引發經濟災難?
當市場、需求、服務都在不斷變化時,誰也說不好這個論題。但在闞教授的言辭中,他認定了3G將會因為過時的技術性能而失敗,而戰勝這個運營商寵兒的,就是擁有更高傳輸速度的移動WIMAX。
從技術而言,移動WiMAX支持移動能力的特性充分體現了無線通信的靈活優勢,與有線接入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化競爭能力,為寬帶無線接入的發展增大了空間。另一方面,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正是提供更高的數據支持能力,同時保持移動性的支持能力,目前在3G領域正在研究制訂的E3G標準就是體現了移動通信寬帶化的發展趨勢。
如此一來,移動WiMAX與E3G,兩種不同領域的技術開始出現交疊和競爭。一方面,WiMAX已具有支持移動通信的能力;另一方面,E3G已具有明顯的無線接入系統的特征。
但是否就如闞教授所言,移動WiMAX將會取代3G,甚至直接演變為4G呢?
眼下,正重點研究下一代無線移動互聯網理論與技術(3G,B3G,4G,WIFI,WiMAX)的宋俊德教授在聽到問題后,臉色有些無奈。“我對WiMAX很有感情。但客觀事實是,WiMAX從技術和應用角度來說遠落后于3G的發展。現在,所有移動的WiMAX是2005年12月份剛定標準。要把WiMAX做成一個能擱在汽車里頭運動的,或者老百姓手里拿著的,還需要五、六年,甚至六、七年。”
而同時,全球有四分之三的3G手機網運營商已同意進行新的升級,升級將使網絡速度提高3至5倍。
全球GSM協會在2006年3月底發布的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更快的3G網絡被稱為HSDPA,它已在奧地利、芬蘭、保加利亞、德國、以色列等國家開始了14個網絡的商業化運行。在全球43個國家總共105個WCDMA網絡中,有79個網絡已經或將要升級到HSDPA標準。新升級的網絡在5個月里增長了60%。
理想的HSDPA狀態目前可讓手機用戶以每秒1-3兆字節的速度下載數據,相當于固定線路的寬帶速度。用戶下載一首歌曲到手機僅需10秒鐘。
顯然,3G在速度上并沒有輸陣。
第三章 發展機遇——3G為中國帶來了什么
3G似乎又起死回生了。這也許只是某些人的一相情愿,但對TD-SCDMA情有獨鐘的中國人而言,顯然更堅定了走3G路線的信念。
毋庸置疑,TD-SCDMA給3G涂上了一層濃重的中國色彩,隨著其日益完善與成熟,中國人對3G的態度也逐步明朗與自信起來。只是這其中,3G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概念了。
點燃民族自豪感的火炬
2006年4月6日,安立公司在北京發布了TD-SCDMA網絡仿真器,發布會當天,會場吸引了眾多信產部重要官員的出席。場面熱烈而隆重。
會議致辭時,信產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楊澤民言談中有著明顯的自豪感。“此項技術和產品的發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TD-SCDMA網絡仿真器的發布反映了TD-SCDMA創新技術已經能夠提供成熟的商用產品,中國標準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
同樣為TD自豪的,是西門子通信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甘斯文特。在其前段時間訪華中,這個一貫有著獨到眼光的外國人指出:“中國的TD-SCDMA是成熟的技術,可以在中國部署了。”
這是中國版3G(第3代手機)標準誕生以來,歐美通信巨頭第一次用“成熟”二字表達肯定。甘斯文特對當初的戰略性“押寶”頗為得意。“3G三大技術剛出現時,西門子做出了開發TD的決定。當時每個人都說,我們要失敗的,但是我們做了,我們相信它有優勢,起碼在中國有市場。”如果說前兩者有著“自賣自夸”的嫌疑,那么接下來的發展,卻足夠讓那些為了TD-SCDMA而奮斗不止的人自豪不己。
近日,韓國信息通信部發布旨在推進該國走在世界移動通信最前沿的“M-1計劃”,TD赫然在列。由此,韓國將有可能成為中國TD-SCDMA標準首個進行海外測試的國家。
2006年5月25日,法國電信作為世界領先的全業務電信運營商、歐洲第二大移動運營商,成為該TD-SCDMA技術論壇的成員,這也是第3代移動通信(3G)中國標準陣營首次迎來國外運營商的加盟。
TD-SCDMA聯盟秘書長楊驊半是得意,半是自豪地說:“很多國外廠商已經在TD方面做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相信在2006年,大家一定可以看到其他的海外運營商在海外——中國大陸之外開設試驗網。”
不可否認,那個當初被世人小瞧的“中國政府襁褓中的孩子”已經成長,受到日益增多的關注與認同。
中國標準,突破通信領域國外專利與標準稱霸的局面是第一大要義,而更長遠的意義則在于,通過對3G標準的摸索與研發,不斷積累相關的經驗與常識,為接下來在新技術領域掌握話語權與主動權作出卓越貢獻。
“TD-SCDMA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3G在中國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另一方面,TD-SCDMA還有一些任務需要完成。”2006年4月19日,信產部科技司副司長張新生在3GPP標準與產業發展研討會上鄭重表述:“我們正在積極地組織中國的企業、科研院所、科研部門,向國際組織提出我國關于4G的技術建議和想法,爭取把中國提出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放在今后的標準中去。”
楊驊對此顯然很樂觀,“TD-SCDMA的關鍵技術已被國際電聯推薦為后3G發展技術,它可平滑演進到3G后技術,這為運營企業提供了低成本的網絡更新換代解決方案。而且,TD-SCDMA的主要核心專利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使得我國企業在TD-SCDMA的產業化與運營中可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觸動市場機遇的魔杖
感激3G的,絕不止TD-SCDMA聯盟。還有無數掙扎在2G通信設備市場中的中國企業們。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內移動通信市場剛剛啟動,幾大跨國設備廠商已經在兩三年內迅速完成了對全球通訊市場切割、劃分的大餐,而剛起步的中國通信設備商們,幾乎連湯水都沒喝到。10年過去,即便如中興、華為這樣的大戶,在2G的市場份額依舊不足5%。起步晚,這是先天的,即便日后如何奮起直追,獲得的也極其有限。要想改變現狀,實現拿回本土市場的夢想,3G所帶來的新一輪搶灘登陸不可謂不是一個春天。
有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初,中興包括CDMA、GSM、PHS、3G CDMA2000和3G WCDMA等在內的全球無線產品應用已經累計超過1.5億線;而華為目前的GSM也已經服務于全球60多個國家,超過1億用戶。
據百納咨詢分析,在中國現在的3G試驗網中,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愛立信、中興、華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處在第一梯隊;朗訊、摩托羅拉、諾基亞位列第二梯隊;西門子、北電處于第三梯隊。在對各大設備廠商價值鏈進行了綜合性比較后,百納咨詢認為國內設備廠商如中興、華為等將有望獲得40%-50%的3G市場份額。
而在TD-SCDMA設備商中,大唐、中興、華為、普天等都是主角,因此不論怎么發展,國產設備廠商的市場份額都將在3G時代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萬方咨詢認為,在未來的3G市場中,樂觀地估計TD-SCDMA如果獲得40%份額的話,國產設備廠商將獲得整個3G設備市場約45%的市場份額;而如果TD-SCDMA市場占有率沒有超過10%,國產設備廠商將獲得30%左右的市場份額。
業界認為,從價值鏈的角度來講,3G鏈條上包括內容提供商、增值集成商、電信運營商、服務提供商、設備提供商、終端制造商以及上游元器件廠商和半導體、材料供應商等。
一旦中國3G市場啟動,獲利最多的將首先是設備提供商,之后才是服務提供商,特別是通信行業軟件與系統集成商,最后是內容提供商、增值集成商。信產部發布的報告顯示,2006年,3G網絡建設將投入500億元左右資金,要建起一張初步覆蓋全國的網絡,這為設備提供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同樣希望在3G中尋找春天的還有中國的互聯網事業。
在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互聯網在中國的未來”分會上,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在我看來是令人十分不滿意的。如何突破,如何使中國互聯網用戶再增加一億或者是兩億?希望在于手機,在3G,在新的無線互聯網的應用技術上。”
天機終于泄露!很顯然,3G牽動的,絕不僅僅是片面的通信技術變革而已。
比如應用開發人員、適用于3G服務的獨特設備、實現新技術和解決方案的新興公司以及新的內容提供商。通過3G實現的新應用和服務將影響到旅游、餐飲和娛樂行業,人們可以通過無線方式找到并獲得服務。
愛立信大中華區市場與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盧勇認為,新形式的廣告機構也將應運而生。對政府和老百姓來說,公共安全和交通信息網絡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新的服務將不斷推出,來增強公共安全反應能力,同時提高交通或其他事故處理和執法的速度。總之,3G將帶動內容、應用,服務等方面的產業大發展。
原子彈、神六和3G
民族大義,產業復興,也許在一個通信專業人士眼中,并不那么現實。正如闞凱力所說的:沒有需求,一切都是空談!
無論怎樣尖端的技術,如果無法有效創造市場、刺激需求,都只是一個永遠的神話。而沒有不斷革新的通信技術的支持,電信產業也遲早會走向萎靡和沒落。
需求可以創造市場,但也要看到,優秀的技術在推動人類進步和拓展市場空間方面同樣具有強大的作用。3G開局在即,業界對諸多重大問題遠沒有形成共識。很難想象,這樣的爭論會不會是一場某些利益集團的博弈?會不會是一場不明就里的豪賭?
問題還未揭開,盧奇駿卻已表態:3G,是一個戰略問題。言外之意就是說,3G事關國家利益,以及多個產業的前途,上或不上都只能事關一個目標:戰略需要。
在十幾年的醞釀期中,3G已經遠遠超出了“第3代移動通信標準”本身的涵義,它決定著中國6大運營商未來的發展走向以及中國通信設備市場的發展格局。TD-SCDMA更是承載著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重任,關乎國家數千億投資的走向。
3G的問題,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 的背后還關聯著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環境的調整等問題。
近看,我國要成為電信強國,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如果我們一直用其他國家的技術,就不能稱之為電信強國;遠看,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就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根本不行,電信產業是基礎產業,電信是戰略產業,電信技術當然是戰略技術。
“最好的目標就是能夠使微觀效益、宏觀效益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三者能夠有機結合,或者三者相得益彰最好。如果這三者出現背離情況,我們首先還是要定位國家戰略,即使3G虧損,長遠來看對國家是有利的,國家也要搞。”盧奇駿的話堅決而理智,發人深省。
當然,在推進它的產業化和商業化的時候,國家要慎重,因為要考慮經濟效益。3G不是災難,3G是其中一個不可跨越的階段,移動通信不可能一下跨進第5代。
也許為了讓記者有更形象的記憶,盧奇駿突然發了一通感慨:“當年中國上原子彈,肯定是虧損的;我國現在搞‘神六’,看得到什么經濟效益啊,肯定是完全投入沒有產出。很多戰略技術的研發投入都是在當期看不到效益的,國家就不搞了嗎?所以3G的研發,作為一項戰略技術,國家是無論如何都要支持的。”
尾聲:創新中國 3G最深的蘊涵
2006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在上海考察了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在視察后指出,“一定要在自己的3G標準上做出成績,為自主創新做出貢獻。”這是我國最高層的國家領導人對中國3G標準TD-SCDMA的又一表態。
這是個態度。
也許正是這個態度,讓闞凱力有了那份焦急,讓楊驊平添了些許樂觀,讓盧奇駿不得不感慨萬千。
歸根結底,創新情節是中國的痛,也是中國的夢。
為了突破以往的束縛與壓抑,一個民族必須學會突破,學會掌握主動權。具體到科技領域,那就是創新與專利研發。一個被關注了太久的技術與一個被壓抑了太久的國家相碰撞后,爆發的是警醒和覺悟的火花。
“為什么在這個時候特別強調自主創新,這與我們國家在今后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緊密相關。”科技部一名官員日前解釋說。
瑞士洛桑全球人才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排序榜顯示:2005年芬蘭排在第一位,美國列第二位。其中,北歐國家在前10位中占了6席,而中國2005年排在第49位,比上年還下降了3位。由此可見,努力了多年的中國,自主創新能力還是非常孱弱的。
當今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憑借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規則,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技術市場的鉗制和壟斷,牢牢把持著國際產業分工的高端,獲取超額利潤。我國許多產業盡管在規模上不斷擴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只能淪為替人打工的從屬和依附局面。
面對咄咄逼人的科技發展態勢,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情況卻并不能令人滿意。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世界產業發展的全球布局看,產業轉移是推動我國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然而迄今為止,我國大多數產業的技術來源主要都是西方國家的產業技術擴散。
如何改變現狀?
多年痛苦的摸索與巨大的付出已經明確 昭示:3G是個契機。我們需要技術創新,需要3G,需要TD-SCDMA!
“僅僅從專利數來講,我們在TD-SCDMA的專利上有比較小的份額,但是,如果分析這個專利的質量,可能就不是7.3%。”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鄧壽鵬語重心長,“我們仍然認為TD-SCDMA擁有7.3%的專利,特別是擁有7.3%技術含量較高的專利,是中國的榮幸,是中國的技術研發人員和政府共同的努力”。
“我們的設想是,在移動通訊的3G時代,中國以TD為前提,我們可以構造全球的‘第三勢力’,你們國外不用不要緊,只要中國人自己用自己的TD,我們就是最大的用戶,所以我們的戰略構想要像航天那樣,把TD建成為3G空間的三強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