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收時節,在福建省寧化縣中沙鄉下沙畬族村,連片的溫室大棚自動控制系統的大棚內,黃皮尖椒已經進入了采摘期,該項目正式投產以來,也帶動了當地百余名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日前,記者來到福建寧化實地走訪。
智能溫控蔬菜大棚內,齊腰高的尖椒樹掛滿了黃皮尖椒,工人們忙著采摘、運輸、分撿、稱重、裝箱,現場一派豐收的景象。過去,下沙村的不少農民都在外務工或者在村里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經濟效益不高。如今,智能溫控大棚項目的投產,帶動了周邊村莊的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村財和貧困戶“雙增收”。
記者了解到,溫室大棚自動控制系統由當地一家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建設,規劃建設智能溫控蔬菜大棚500畝,項目于2018年11月開工,2019年8月中旬完成一期大棚建設150畝,首批種植了黃皮尖椒100畝,目前,已進入采摘期,日產量可達10噸左右。
智能大棚的“中樞系統”即溫室大棚自動控制系統。
溫室大棚自動控制系統由傳感器、自動化控制系統、通訊、計算機技術與專家系統與一體,通過預裝多種作物生長所需的適宜環境參數,搭建溫室智能化軟硬平臺,實現對溫室中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營養液等因子的自動監測和控制。
溫室大棚內溫度、濕度、光照強弱以及土壤的溫度和含水量等因素,對溫室的作物生長起著關鍵性作用。
遠看,智慧大棚與傳統的大棚相差不大。走進智慧大棚,才能切實感受到其智能化程度。大棚頂部是可翻轉的頂棚,大棚的四周布設著風機,大棚內懸掛著一排排光照燈,LED屏上顯示著溫度、濕度、光照等指標。在大棚內的地里埋設著各類傳感器,能將土壤的氮磷鉀等含有量和溫度、溫度等數據傳送到電腦。
各類數據在電腦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適宜生長條件設定參數,通過通風、光照、水肥和噴淋等系統,精準控制濕度、溫度、水分,實施精準施肥。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單位產量得到精準控制。
fqj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