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韓國企業多以出口導向為主,業績易受國外經濟情勢所左右。加上日本對韓進行出口限制,種種變量也都讓2019年可能出現更大的變化。
斷供主要集中在顯示和半導體領域,而受到此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LG和三星,當然三星肯定比LG還要更大,畢竟三星眾多的半導體業務都需要依賴原材才能實現。
三星或失半導體寶座 7納米芯片或延遲推出
日本本月出人意料地對三種半導體相關材料——光刻膠、氟化聚酰亞胺和氟化氫——的出口實施限制。
而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是全球最大的兩家存儲芯片供應商,它們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市場和40%以上的NAND閃存市場。這些重要的芯片制造材料絕大部分都嚴重依賴日本供應商。
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日本半導體材料嚴格的出口管制,三星電子明年初推出其最先進處理器芯片的雄心計劃可能會被推遲。事實也正是如此,三星在7月5日所公布的財報初值顯示,在2019年Q2的合并決算中,營業利潤年減56%。
EUV光刻膠供應商東京應化工業表示,目前“不確定”其在韓國計劃的新工廠是否仍將按原定安排在2020年前投產。該工廠旨在支持其客戶的先進芯片制造項目。另一家EUV供應商JSR也不確定其比利時工廠能否向韓國客戶供貨,因為一些技術是從日本采購的。
多名消息人士稱,盡管三星據稱已積累了三個月的氟化氫存貨,但要維持對先進芯片制造很重要的EUV光刻膠涂層庫存難度更大。他們說,該類庫存在啟用后幾周內就會失效,而且儲存條件非常苛刻,長期大量儲存是不現實的。
一位芯片行業高管表示,“芯片制造商儲存這些東西的情況非常罕見。”
用其他來源替代日本EUV光刻膠供應商在短期內也是不現實的。一位知情人士稱,“取代那些日本供應商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這需要一年的時間,因為芯片制造過程以及芯片設計都必須重新進行測試。”
只有三星和臺積電等少數幾家大型芯片制造商擁有制造7納米芯片所需的昂貴而復雜的技術。臺積電將在今年年底前率先將采用EUV技術的芯片推向市場。
多位消息人士表示,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供應商沒能快速獲得出口許可,三星挑戰臺積電作為全球最大代工芯片制造商地位的雄心計劃,可能會被推遲。
LG或將放棄手機顯示屏業務
根據相關媒體的爆料,LG或將采用京東方提供的OLED顯示屏,其實在LCD顯示屏上,LG已經被京東方拿走了相當一部分市場,而在OLED上,LG又無法與三星競爭小屏市場,所以LG非常的尷尬,LCD市場已經無法挽回,OLED市場又有三星和京東方兩大對手,況且LG在小屏OLED產品上,由于之前的綠線門,不得不讓我們懷疑,其是否在品控的把握上還有問題。
所以通過以上種種跡象來看,我們猜測,LG很有可能將會放棄小屏顯示屏市場,包括LCD和OLED兩種技術規格,而專心來研發大屏顯示技術,其實對于LG來說,其最擅長的也是大屏,而并非小屏,所以在小屏的投入和產出方面,顯然結果是不理想的,與此如此,還不如放棄,專心放在大屏領域。
這就像AMD的GF放棄先進工藝一樣,將芯片的代工業務交給臺積電,自己專心研發先進工藝,現在AMD已經在先進工藝上超越了英特爾,這就是集中精力和財力的結果,顯然LG就面臨這樣的抉擇。
如此看來,未來在OLED小屏領域,基本將會呈現三星和京東方雙雄天下,還有我們國內眾多其他顯示屏廠商群雄逐鹿的局面,例如天馬、云谷、維信諾等等。
總之隨著時間的發展,筆者有一種預感,就是未來的科技領域,中國將成為核心,芯片研發在中國將會遍地開花,而不再是美國獨有的專利,同時以圍繞芯片為核心的產業鏈將會逐漸完備,中國將會具備完整的半導體解決方案。
材料、設備、研發、生產、封裝、銷售以及大數據、市場等,似乎只有中國有這個實力可以承載著所有的一切,英特爾的時代終將過去,三星的時代也終將過去,未來的中國將會提供一個平臺,而全球的“玩家”都可以公平的在這里進行競爭,未來誰將會成為頭部玩家呢?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5文章
28919瀏覽量
238165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88瀏覽量
182364
原文標題:[機器人頻道|大事記]日本突如其來的原材料斷供 讓韓系廠商苦不堪言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video,微信公眾號:機器人頻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RFID標簽在服裝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安博電子:全鏈路品控體系賦能供應鏈安全

安富利:供應鏈強則企業強

北斗智聯榮獲全球汽車供應鏈生態伙伴獎
天馬微電子榮獲全球汽車供應鏈生態伙伴獎
DEKRA德凱榮獲全球汽車供應鏈生態伙伴獎
保隆科技榮獲全球汽車供應鏈ESG生態伙伴獎
同星智能即將亮相第六屆汽車新供應鏈大會

利用Minitab應對供應鏈中斷問題
保隆科技榮獲東風日產最佳供應鏈合作伙伴
韓媒消息稱三星“洗牌”半導體封裝供應鏈
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的供應鏈特點分析

日本加速SiC供應鏈布局,強化功率半導體競爭力
巧奪空間,智贏未來 供應鏈控制塔釋放倉儲無限潛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