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碳中和委托DEKRA德凱對鼎盛鋼鐵綠鋼產品進行“碳中和鋼”技改前碳足跡核查,標志著鼎盛鋼鐵“碳中和鋼”技改工程和產品向碳中和標簽認證邁出了重要一步。
產品碳足跡是基于使用氣候變化單一影響類別的生命周期評價,量化產品體系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溫室氣體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當量單位表示。世界鋼鐵協會所定義的“碳中和鋼”或“凈零碳鋼”是指:如果鋼材生產時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與利用碳匯設施從大氣中收集的排放物能夠取得平衡,那么這種鋼材就可以被稱作“凈零碳鋼”或“碳中和鋼”。 2021年,世界鋼鐵協會對“綠鋼”、“低碳鋼”、“零碳鋼”、“零化石燃料鋼”和“碳中和鋼”或“凈零碳鋼”進行研究并對行業術語進行了定義。
為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近年來,歐洲鋼企豪擲千億歐元,猛攻碳中和鋼。針對許多實體在營銷環保意識更強的新產品時,使用“綠鋼”概念(指采用突破性技術生產的鋼材、利用廢鋼生產的鋼材、再利用和再制造的鋼材,以及通過購買碳排放指標或碳匯生產的傳統鋼材),其含義不確定并具多樣性,世界鋼鐵協會將不采用“綠鋼”表述方式,而傾向于使用“低碳鋼”(low-carbon steel)。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執行會長何文波于6月13日在鋼鐵行業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2023年年會暨鋼鐵工業綠色低碳技術交流會上,正面呼應和支持世界鋼鐵協會對相關術語的研究和定義,認為歐洲人所說“綠鋼”表述太籠統,適合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總體環境影響。中國真抓實干產能置換、極致能效和超低排放“三大工程”,“綠鋼”早已走在世界最前列。中國與世界鋼鐵協會同樣傾向使用“低碳鋼”、“碳中和鋼”、“凈零碳鋼”等科學術語。
鋼最終需要含有部分碳,這也是鋼材與純鐵的區別。雖然這種核心的合金化碳可以取自非化石能源,然而碳的存在足以表明所謂“零碳鋼”這一術語的不恰當性,要實現真正的“零碳”,鋼鐵生產過程中將不能排放任何二氧化碳,這是一個門檻極高的標準?!傲闾间摗边^于絕對,許多技術雖然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但如果不使用碳匯來抵消殘余的碳排放,那么很有可能無法實現。在供應鏈中,由于使用含碳電極,或者關聯工藝中使用天然氣,可能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剩余碳排放。
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碳中和,“碳中和鋼”或“凈零碳鋼”生產可能需要在其他部門進行抵償,如果生產企業認為自己實現了碳中和,那么就要保證自己生產邊界透明、量化方法透明以及所采用的抵償辦法的高質量和高可信度。
所謂“零化石燃料鋼”,指鋼材生產過程中,既沒有使用任何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或天然氣),也沒有使用任何化石燃料的衍生能源。所有“零化石燃料鋼”都是低碳鋼材,但不是所有低碳鋼材都可以被稱為“零化石燃料鋼”。例如,對于采用碳捕獲和碳存儲技術(CCS)生產的低碳鋼材,它可能仍在使用天然氣或煤炭,但沒有排放二氧化碳。如果采用生物質能,則要確保生物質能是負責任的采購。
隨著歐盟CBAM碳邊機制生效實施,中國鋼鐵業走出去面臨外部市場挑戰。綠鋼領跑者鼎盛鋼鐵積極主動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實施亞新集團綠色低碳高質量轉型發展戰略,采用深圳碳中和申請的國際領先10年的“碳中和鋼”專利技術,超前應對,走在全球“綠鋼”最前沿。鼎盛鋼鐵在國內最先布局,采用“100%廢鋼冶煉量子電爐+ESP近終形無頭軋制”國際先進工藝,以全廢鋼綠電冶煉和新能源物流疊加深圳碳中和公司“生物燃氣+生物炭”負碳排放工藝,產出家具、家電、汽車、動力與儲能電池、海洋及鐵路運輸用碳中和鋼。
作為中國“綠鋼”領跑者,鼎盛鋼鐵充分發揮裝備技術優勢,并結合先進的智能制造系統,把“綠鋼”作為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與下游客戶進行深度對接,積極實施技術創新,研發基于“碳中和鋼”為基礎的新一代綠鋼,降低下游客戶所需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負荷。目前,產品已經獲得包括宜家、迪卡儂、蘋果等國際國內多家國際巨頭和國內知名品牌公司的認可。
此次,DEKRA德凱通過對其進行DEKRA Seal產品碳足跡核查與產品碳中和標簽認證,將進一步助力鼎盛鋼鐵打造碳中和鋼與綠鋼供應鏈,促進公司可持續發展。同時,DEKRA德凱的核查數據將為鼎盛鋼鐵碳中和鋼項目提供依據,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剩余碳排放量,將通過加大生物炭負碳排放環境收益,在系統邊界內對溫室氣體環境負荷全部內生抵扣掉,現實產品層面的凈零碳排放及產品碳中和。 鼎盛鋼鐵和深圳碳中和簽約的碳中和鋼項目計劃,預計將在今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設,產出全球首例符合世界鋼鐵協會定義的“碳中和鋼”或“凈零碳鋼”產品。
-
二氧化碳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5瀏覽量
17042 -
碳中和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3瀏覽量
13961 -
DEKRA
+關注
關注
0文章
372瀏覽量
10876
原文標題:碳足跡核查進行時|DEKRA德凱助推鼎盛鋼鐵“碳中和鋼”戰略實施
文章出處:【微信號:DEKRA_East_Asia,微信公眾號:DEKRA德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